假日是国家给予民众自由支配的时间,即按照规定暂时不工作、不上学的日子,包括法定节假日、周末休息日、带薪休假等。假日作为一种重要资源,对旅游业而言,关乎广大游客的出游计划、频率节奏、出游规模、旅游花费等。据研究机构估测,假日旅游应占全年旅游的1/3,对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十分重要。
2025年的“五一”假期,是国务院再次修订《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后的春季长假,揭开了假日资源再次优化配置以后的旅游市场大幕。
今年“五一”假日旅游与昔日“五一”黄金周旅游相比,不仅出游规模和花费大幅超越,很多方面也不可同日而语。
“五一”假日旅游的今昔变化
--假日安排多次调整。由最初的“五一”放假1天,增加到2000年的3天,再通过调休(假日与前后周末拼接),形成7天放假的黄金周;2008年,假日减少为1天,调休后放假3天;2013年国务院修订放假办法,“五一”假日保持不变;2024年第四次修订放假办法,“五一”假日增到2天,加上周末前后调休,可形成5-6天的假期。
--旅游业态和产品迅猛增加。与黄金周时期相比,旅游者可观赏体验消费的吸引物如雨后春笋,过去景区一枝独秀,如今各类业态百花齐放。旅游景区以外,还有度假区、文博场馆、休闲街区、乡村旅游重点村镇、众多的+旅游的融合性旅游业态。仅以景区为例,全国现评定A级的旅游景区就达1.67万家,其中5A级景区有358家。
--配套支持条件显著改善。以交通为例,高速路、高铁、民航飞速发展,在全球独占鳌头或名列前茅;民用汽车保有量由2000年的625.7万辆,增加到2024年30989万辆,增长近5倍,自驾游已占出游75%;旅游住宿的质与量明显提升,民宿和精品酒店异军突起;旅游购物从纪念品跨入文创产品阶段;旅游娱乐有了大的发展,夜间光影场景和大型文旅演艺成为文旅融合的亮点。
--信息服务空前快捷。以前的通讯方式是打电话、发传真,统计汇总近乎手工作坊,假日旅游信息的传播和指引依赖广播电视。如今随着互联网应用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假日旅游信息更加灵通,游客可方便远程预订,线上旅行社业务明显走俏。不论对旅游者,还是接待方,最大受益是提高了预见性、计划性、便捷性,减少盲目流动,保障了旅游行程。
--假日旅游规模大幅翻番。2000 年“五一”黄金周的7天,全国国内旅游仅为 4600 万人次,旅游收入 181 亿元。26年后的今年“五一”假期5天,经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全国国内出游3.14亿人次,出游总花费1802.69亿元。这组数据的对比,显示出假日旅游市场快速发育,市场规模不断壮大。
基于上述发展变化,观察今年“五一”假日旅游,欣喜于取得丰硕收获,但司空见惯的市场现象仍发人思考。旅游出行依旧奔赴热点,客源流向畸热畸冷,这一自从黄金周以来就有的市场现象,为何20多年未有改变?诚然,全世界的旅游都有淡旺季和高低点,市场冷热不均带有普遍性,但如果节点和区块的冷热反差、接待规模的高低落差、淡旺季旅游消费的体验反差都过大,则就不好说假日旅游是健康的、高品质的、可持续的发展。
假日资源的优化配置任重道远
长期的发展实践表明,假日旅游的短板和弱项,有的需要旅游行业自行解决,有的需要依靠经济社会更好发展,有的则需要通过不断完善假日制度。假日制度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包括全民假日、个别群体假日(带薪休假、学校假期等),关乎正在工作、学习的每个人和所有家庭,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最初颁布于1949年12月23日,75年来进行了4次修订,集中时段是最近20多年,说明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提升,国民越来越需要更加合理、全面兼顾的假日安排。假日安排的每一次调整,都是向着假日制度更加完善的方向迈进,每一次的尝试和探索都是顺应经济社会大势和更好地服务国民生活更高的需求。我国是世界人口最多、幅员辽阔、发展还不平衡的大国,要把全民假日安排妥帖,更好地服务人民美好生活,就需要与时俱进、广开思路、不断探索、逐步完善。
从历次假日调整和旅游市场运行看,1天、2天、3天的短假,满足了国民短程游、周边游的需求,“微度假”的兴起渐热就是对短假资源的充分利用;民众一直期盼的是能够灵活支配的较长假期,国务院为此2007年出台《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但由于种种原因还做不到想休就休、应休尽休,难以满足全家人自主选择中远程出游的愿望,只能不太情愿地等到黄金周和长假期做中远途出游。很多人都清楚,黄金周出游体验是大打折扣的,但还是呼吁增加黄金周,原因就是增加中远程出游的选择性,稀释过度拥挤的假日旅游潮。随着经济发展和国民收入增加,国民旅游需求也在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家庭不满足于短程游、周边游,期望每年或各年做一次中远程的家庭游,从可动用的假期和宜游时段看,多数家庭必然选择“五一”和“十一”,这个时段无需大人或学生请假问题,主要目标都集中在知名目的地和景区,这便上演了20多年长演不衰的假日旅游拥挤“连续剧”,而稍远和更远的地区则依旧游客不多,使得解决畸冷畸热现象只能望洋兴叹。因此,探索增加可自由支配的、而非集中到一块儿的为期一周的闲暇时间,是破解假日资源配置难题的核心。
从假日旅游发展的历程和实践看,假日制度的不断健全和完善,是一项较长期的工作,既在于具体规定的有效执行,也在于相关因素的加强配套,两个方面相向发力,方能为国民营造所需要的可自由支配的较长假期,缓解当下长假旅游去向过分集中的困境。
一是贯彻好各种假日制度。当下略带普遍性的是要贯彻落实好《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有些省市出台了有针对性的贯彻落实政策,有力地推进了条例落实;也有一些单位变相以各种理由,没有切实落实条例规定,为了维护法律尊严和职工权益,应坚持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曝光或查处一批典型案例。
二是探索增加学校放假次数。很多国家的学校实行一年多次放假制度。如新西兰的学校一年放假4次,比我国多了春秋两季的假期。学校假期的增多,也增加了家长选择带薪休假的时段,有利于缓解家庭中远程出游的假日需求。
三是推动做好职工疗休养。这是全国工会系统的一项政策,近些年有的省市又有拓展,最具代表性的是浙江省,将职工疗休养活动面向广大职工,通过政府采购、购买服务等方式,委托符合条件的旅行社、民宿、农家乐等旅游经营者提供服务,把依法开具的发票纳入到职工疗休养报销范围。这类政策的实施,有助于落实带薪休假制度,也有利于繁荣假日经济,也为解决长假旅游畸冷畸热的问题提供途径参考。
来源: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