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 [切换]
  • 二维码
    微商筹货

    手机WAP版

    手机也能找商机,信息同步6大终端平台!

    微信小程序

    微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新闻 » 热点新闻 » 正文

    何以为界:数字教育的限度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5-08-26 07:32:42   浏览次数:3  发布人:2e6d****  IP:124.223.189***  评论:0
    导读

    作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教育为教育领域带来新机遇,显著增强了教育的精准性、科学性与预测性。但我们需清醒地认识到,数字技术并非解决所有教育问题的万能钥匙,也不是凌驾于教育之上的绝对权威。受技术本身及外部因素制约,数字教育存在自身限度,推进过程中必须重视技术伦理,防范隐私泄露、教育异化及教育不公等隐患。以数字安全为限保障数字教育健康发展数字技术的变革潜能将为教育领域开启新篇章。如今,数据挖掘


    作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教育为教育领域带来新机遇,显著增强了教育的精准性、科学性与预测性。但我们需清醒地认识到,数字技术并非解决所有教育问题的万能钥匙,也不是凌驾于教育之上的绝对权威。受技术本身及外部因素制约,数字教育存在自身限度,推进过程中必须重视技术伦理,防范隐私泄露、教育异化及教育不公等隐患。

    以数字安全为限

    保障数字教育健康发展

    数字技术的变革潜能将为教育领域开启新篇章。如今,数据挖掘与智能决策已成为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工具,不仅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还能精准、立体、实时洞察教育主体、教育过程及学习内容,使个性化学习、自主学习、终身学习成为可能,极大满足学习者的探索需求。

    然而,数字技术在带来革命性变化的同时,也存在对教育活动全方位数字监控、规训与重塑的乱象。数字技术如同无形的“眼睛”,时刻“注视”着教育活动的参与者。比如,通过即时收集和深度分析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授课状态及学生的表情、动作等,判断学生的理解程度和学习成效;通过监控和捕捉学生在线学习进度、兴趣偏好、成绩数据、问题反馈等,监督学生学习并适时推荐个性化学习资源。

    这些应用被质疑偏离了教育的本质和初心,威胁教师的主导地位,还可能养成表演型人格,造成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反馈失真。此外,数字“瞭望塔”的全方位监控不可避免地带来教育数据的随意收集、违法获取、过度使用、非法买卖。这些关涉学生隐私的个人数据一旦被恶意泄露与使用,不仅导致学生的人格尊严和人身安全受到侵害,更对教育系统的稳定运行和教育信任构成重大威胁。

    我们不能为了规避安全风险而停止教育数字化进程,更为积极主动的态度是采取措施去规范、约束与监管数字技术的教育应用。第一,培养教师科学的风险防范意识。教师是数字教育的实践者,这意味着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数据安全观念与伦理意识,有良好的数字素养,对数字技术可能带来的风险保持高度警惕,做到知风险、会防范、能应急。第二,探索数字技术与教育发展良性互动的制度建设。数字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应该以伦理和安全为核心通盘考虑、全局规划、科学设定,建立一套覆盖数据全生命周期的安全防护体系、风险监测体系、数据安全治理体系和数据泄露应急响应体系。第三,规范处理和使用学生数据。教育机构和教育技术供应商需要确保数据采集、处理和使用符合相关法律法规,保证敏感信息不会被滥用和泄露。

    以人的发展为限

    数字教育需坚持以人为本

    教育数字化带来巨大变革与可能,也催生了技术万能的幻象,似乎教育可完全数字化,机器能取代教师。被神化的数字技术模糊了技术与教育的边界,易导致教育及人的异化。矫治数字教育发展中的异化,需摒弃技术至上的单向度价值指向,重新理解“人”在数字教育中的位置。

    数字教育与其他领域的数字应用有着本质的不同。教育是培育人的活动,其本质和终极目标是促进教育和教育中的人更好地发展。因此,能否促进人的发展是数字教育成功与否的试金石,能否坚持“以人为本”亦成为教育数字化发展的限度。数字教育是教师和学生基于数字机器的双向奔赴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育本身及人的精神世界无法完全数据化,这意味着数字技术仅是人类的“工具”,是教师能力的补充、增强和延伸,其作用是“解放”而非“替代”教师。若鼓吹工具理性,必然造成对价值理性的遮蔽,对现实中鲜活的、主体性的人的忽视,进而会使学生自主性受损,难以生成正常的人际情感,最终结果只能是背离教育的本质、目标和逻辑。

    寻找数字技术与教育之间的平衡,打造“以人为本”的数字教育体系是当前教育界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一方面,坚持技术与人文共存的价值追求。教师需要秉承“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努力创设富有人文关怀和情感体验的数字技术应用,加强与学生思想的沟通、情感的交流和生命的对话,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学会如何思考和创造。另一方面,学生要乘着数字技术的“东风”,全面提升数字素养,合理使用数字技术,提高学习效率。同时,也需要积极参与社交和协作活动,培养批判性思维和高阶思维能力,绝不能满足于人工智能推送的现成答案。

    以教育公平为限

    让社会共享数字教育红利

    数字技术的发展为破解教育公平难题提供了契机。数字技术的跨越时空、自由开放、即时高效等特质,在推动教育资源互联互通、动态共享与精准投放等方面释放了强大动能。近年来,我国通过建设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实施“慕课西部行计划2.0”、数字支教创新试验等项目,让更多优质教育资源突破时空、连通城乡、跨越山海,实现了公共数字教育资源规模化应用的跨越式发展,区域、城乡、校际的教育差距逐步缩小。

    数字技术的应用在促进教育公平的同时,也有可能带来数字鸿沟。尽管一些偏远或欠发达地区的学校已拥有基础信息化设施,但受经济发展、思想观念、文化传统、社会情境等因素影响,在数字硬件配置、数字资源建设质量、师生数字素养等方面与发达地区或先行地区仍存在差距。在一些地区和学校,教师主动应用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意识与能力不足,教育数字化的呈现趋于简单化、形式化。在教学中,教师普遍采用学生观看课程直播或录播视频的方式,缺乏深度、有效的教学活动设计。这与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方式没有本质区别,很难鼓励和激发学生的探索、创造和合作意识。多种因素的叠加有可能导致教育获得的“马太效应”式难题,客观上加剧教育不公,背离数字教育初心。

    保障“数字弱势群体”权利,是实现数字正义的重要内容。从国家政策的角度看,按照“顶层规划、分步实施、试点先行”的原则,应加大对薄弱地区、薄弱学校的教育投入,精准补齐数字化基础设施短板,配送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夯实数字教育发展基础。实施教师数字技术应用能力全员培训,提高教师的数字意识、数字知识与技能、数字化教学创新与应用能力等,以数字技术赋能教师能力提升,实现薄弱地区学校从“有技术”到“用技术”再到“以技术促发展”的蜕变。有社会责任感的教育科技公司应重点开发低成本、高效率、广覆盖的数字教育技术,并让这些技术惠及农村及贫困地区,助力教育公平。

    作者系山东建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责任编辑:张玲

    新媒体编辑:宗敏

    如需交流可联系我们


     
    (文/匿名(若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核实发布者) / 非法信息举报 / 删稿)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昵称为 2e6d**** 发布的作品,本文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发布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154208694@qq.com删除,我们积极做(权利人与发布者之间的调停者)中立处理。郑重说明:不 违规举报 视为放弃权利,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有个别老鼠屎以营利为目的遇到侵权情况但不联系本站或自己发布违规信息然后直接向本站索取高额赔偿等情况,本站一概以诈骗报警处理,曾经有1例诈骗分子已经绳之以法,本站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若遇 违规举报 我们100%在3个工作日内处理!
    0相关评论
     

    (c)2008-现在 chouh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