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之光耀方寸
——中国科学家与科技成就邮票展”
策展记(二)
一枚邮票,是一次精心的创作;一场展览,是一次系统的编织。当数百枚记录中国科技发展历程的邮票从浩瀚邮海中汇聚一堂,如何让其有序呈现、如何让其“开口说话”、如何让观者感同身受,考验的正是策展团队的匠心与智慧。
继后,本期策展记将镜头转向幕后,揭秘“科技之光耀方寸——中国科学家与科技成就邮票展”如何从理念蓝图转化为一场精彩纷呈的科技文化盛宴。
“科技之光耀方寸——中国科学家与科技成就邮票展”展板。
展览的顺利展出,始于高远的立意与顶层的设计。据相关负责人介绍,策划本次展览,始终自觉地将“两个结合”的要求贯穿其中,特别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邮票方寸之间的科技叙事,正是这种结合的生动体现——它既展示了中华古代科技的卓越智慧,也呈现了当代中国科技工作者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在此思想指引下,展览的意义得以深化。它远不止于一次珍贵邮票的集中展示,更是一次以“国家名片”为载体,系统梳理中国科技发展脉络、弘扬科学家精神、提升全民科学文化素养的重大科普实践。
“科技之光耀方寸——中国科学家与科技成就邮票展”展板。
策展人邹冰洋说道:“邮票的职能与价值在此得以升华。它不仅是邮资凭证,更是历史的记录者、文化的传播者、科学的启蒙者和精神的弘扬者。我们希望通过这次展览,让观众在方寸画卷中,读懂国家战略的科技支撑,感受民族复兴的创新动力。”
01
格局铺陈:五大板块构筑中国科技叙事体系
基于顶层设计,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将266套邮票及相关邮品,编织成一个逻辑严密、层次分明的叙事体系,划分为五大板块。
第一板块:古韵流芳——科技文明的厚蕴华章。从古老的算筹到精妙的天文仪器,从造纸术的发明到指南针的诞生,此部分主要展现中国古代科技智慧,记录先人探索自然、追求和谐的历程。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伟大的祖国——古代发明(第四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为了宣传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于1953年12月1日发行的,志号为特7的特种邮票。
第二板块:智绘宏图——科技崛起的强国之路。此部分主要记载新中国科技事业在党的领导下从无到有、由弱至强的奋进历程,展现科技工作者攻坚克难,以智慧与奉献推动国家工业化与现代化的一片丹心。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伟大的祖国——建设(第二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为了反映新中国成立后的建设成就,于1952年10月1日发行的,志号为特5的特种邮票。
第三板块:今朝盛景——科技强国的壮丽诗篇。“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科技事业发展提出的重要战略导向。此部分主要展示广大科技工作者紧跟全球科技发展的最新趋势,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探索,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围绕国家发展战略需求攻克关键核心技术,为国家安全、人民健康幸福生活提供有力保障。这一部分所包含的邮票数量最多,在展览中所占篇幅最大。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长江公路大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邮政局为了展现贯通长江南北公路大桥的英姿,于2000年3月26日发行的,志号为2000-7的特种邮票。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中国高速铁路发展成就》是中国邮政为展示中国高速铁路的发展成就,于2017年11月25日发行的纪念邮票,1套4枚,小型张1枚,志号为2017-29。
第四板块:星火燎原——科技传播的繁荣愿景。邮票跨越时空,将深奥科学转化为生动图像,激发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这部分主要体现了推动科学普及,提升全民素养,为可持续发展播撒希望火种的重要意义。
《从小爱科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为了反映中国少年儿童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的活动,于1979年10月3日发行的志号为T.41的特种邮票。图中邮票是该套邮票的小型张,发行量仅10万枚,因其稀缺性与教育主题成为集邮市场珍品。
第五板块:开放合作——国际交流的智慧交融。此部分展示中国与世界各国联合科研、共享成果的时刻,体现开放包容、携手共进的科技发展理念,共创人类美好未来。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中国邮政为配合2014年11月11日开幕的第十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同步发行《第十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纪念邮票一套2枚。
0
2
形式创新:科技赋能体验,激活方寸之美
为了让静态的邮票“活”起来,中国科学家博物馆运用多种布展形式,极大提升了展览的趣味性、观赏性与互动性。
特意选取了部分采用特殊工艺,如部分烫印、全彩印刷和磁致变色等工艺的邮票,如科技创新、数学之美、中国空间站等。观众可在展柜前按下紫光灯按钮,紫光灯照射下,隐藏的图案或效果瞬间显现,犹如开启了一个隐藏在方寸之间的秘密世界,趣味盎然。
《科技创新》是中国邮政为纪念中国取得的五项重要科技成果,于2017年9月11日发行的,志号为2017-23的纪念邮票。图为该套邮票第一枚——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邮票及其在紫光灯照射下呈现出的效果。
部分邮票首次启用了OLED透明显示展柜。柜体通透,藏品清晰可见。柜体玻璃为高清屏幕,动态播放与该邮票相关的历史影像、科学原理动画或科学家访谈视频,实现了实物与数字内容的无缝衔接与深度融合。
“科技之光耀方寸——中国科学家与科技成就邮票展”展览现场的OLED透明显示展柜。
“形式服务于内容,”邹冰洋强调,“所有这些技术手段的运用,初衷都是为了降低观赏门槛,增强互动乐趣,拉近观众与邮票、与科技的距离,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展览所要传递的核心信息。”
0
3
叙事挖掘:于细微处见精神,于方寸间见伟业
“为了确保每一段叙事、每一个细节的准确性,策展的工作远不止于查阅资料。”邹冰洋感慨道。
她以特种邮票《钢铁工业》为例:“这组邮票展现了不同时期中国钢铁工业的面貌。我们并置了不同年代的版本,引导观众关注其图案细节和发行背景的变化。从早期高炉的形态到后期现代化炼钢设备的出现,这背后折射的是中国钢铁产量从百万吨级到亿吨级的巨大飞跃,是冶金技术从引进消化到自主创新的艰辛历程,是国家工业化进程中一个最坚实的注脚。一枚小小的邮票,成为观测国力增长的微观窗口。”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钢铁工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为了反映中国钢铁生产的新面貌,于1978年7月22日发行的,志号为T.26的特种邮票。
又如《科技创新(三)》邮票中“阿尔茨海默病治疗新药GV-971”这枚邮票,其记录的是由耿美玉研究员率领团队,坚持22年,由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上海绿谷制药有限公司三家单位接续努力成功研发的原创新药的故事。“我们不仅展示邮票,还通过辅助说明,讲述了科研团队面对世界性难题,如何持之以恒、跨界攻关,最终惠及千万患者、守护人民生命健康的动人历程。它是对‘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最直接的诠释,让观众感受到科技的温度和科技工作者的奉献。”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科技创新(三)》是中国邮政为纪念中国取得的五项重要科技成果,于2021年11月24日发行的,志号为2021-27的纪念邮票。
“很多邮票背后的故事,需要深入调查、研究。”邹冰洋介绍说,“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次对科学精神的再学习和再体悟。”
邹冰洋认为,策展人如同一位编织者,不仅要对展品进行精心的“照料”,更要以清晰的逻辑、创新的形式和富有情感的故事线,将单枚邮票独立的“点”编织成连贯的有叙事脉络的“线”,最终呈现出一幅壮丽的“面”,即邮票视角下中国科技发展的全景。
“科技之光耀方寸——中国科学家与科技成就邮票展”正是这样一次精心编织的成果。它试图在方寸之间,织就一幅贯通古今、联接中外、融汇科技与人文的壮丽画卷,让每一位观众都能在其中感受到科学探索的奇妙、科技创新的力量以及科学家群体的精神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