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梅江镇坐落着一个产业蓬勃发展、乡村治理有效的美丽村庄——兴隆坳村。近年来,该村深入学习“千万工程”经验,积极推广“积分制+清单制”,建立“和事堂”人民调解室,强化多重保障,力促乡村治理效能持续提升。
在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梅江镇坐落着一个产业蓬勃发展、乡村治理有效的美丽村庄——兴隆坳村。近年来,该村深入学习“千万工程”经验,积极推广“积分制+清单制”,建立“和事堂”人民调解室,强化多重保障,力促乡村治理效能持续提升。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兴隆坳村村民在积分超市兑换物品的场景。
小积分大能量
“参与村庄清洁行动记3分,邻里关系和睦记1分……”根据兴隆坳村的《乡村治理积分管理细则》,村民每一项主动响应乡村治理的积极表现都会获得积分。
“大家对积分看得非常重,都觉得这是一份荣誉。”兴隆坳村党支部书记秦龙兵说,村里推行“积分制”后,让村民的表现不再停留在无形的口碑层面,而是转化为有形的“成绩”,而且这份“成绩”还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活用品。
“这是村里给评的,说是因为我家的积分高。”村民张宗芳指着大门口“最美庭院”的牌子说,“平时用积分换了不少物品,年底还给发了个‘奖状’,今后我们还得继续好好表现,争取多得积分,多拿荣誉。”
为推进“积分制”持续高效运行,兴隆坳村专门出台《乡村治理积分管理细则》,内容分为基础积分、勤奋敬业、环境治理、文明和谐四大类别,涵盖了孝亲敬老、遵纪守法、勤劳致富、家庭整洁、热心公益、绿色环保等涉及村民生活各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正向激励29条、负向约束11条。同时,村里积极利用“渝益农积分”数字化平台,加强“积分制”全流程管理,完成“清单制”制度上墙,设置积分超市,对“积分收集—记录—转化—兑换”进行跟踪,确保积分随时可查,商品随时可兑换,让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热情和方向更明确。
得益于“积分制”,兴隆坳村村民参与新农村建设、农村垃圾革命、污水管网铺设、厕所革命实施等重点工作的主动性被进一步激发,助力村容村貌显著提升。近年来,该村先后获得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第二批)等10余项荣誉称号。
“和事堂”促事和
“‘和事堂’‘和事堂’,就是给大家说和的嘛。两位不要急,坐下来慢慢说……”日前,村里德高望重的“和事佬”谯正发对两名原本争得面红耳赤的村民进行了耐心调解,最终促成了一场和解。
这些年,“和事堂”已成为兴隆坳村调解村民矛盾的一个主要阵地。在这里,“和事佬”们不“唱高调”,不“讲大话”,而是耐心听取各方的想法,充分考虑各方的历史积怨等因素,然后设身处地地帮助当事人想法子、解难题,努力寻找能让双方都比较容易接受的办法。用一些“和事佬”的话说,村里的调解就是“用‘土方子’治‘心病’,彼此心里的疙瘩一旦解开了,矛盾自然就化解了。”
兴隆坳村“和事堂”创建于2012年,由当地退休干部、妇女代表、乡村教师、村里威望较高的人担任“和事佬”。10多年来,他们对孝老敬亲、婚丧嫁娶、邻里建房等事宜中发生的矛盾纠纷进行了有效调解,为家庭和睦、邻里和谐贡献了积极力量。
但是,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兴隆坳的一些居民搬迁到镇上、县城甚至重庆主城区居住,“和事堂”面对面沟通调解的方式变得愈发困难。对此,梅江镇整合各方资源,运用数字化、信息化平台技术,对原有“和事堂”进行升级改造,打造了“云上和事堂”新模式,依托当地村委会会议室设立视频调解厅,增设话筒、显示屏、摄像头等设备,实现基层矛盾调解“一屏解”。基于此,兴隆坳村深入构建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四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创建党群网格服务矩阵,推进“和事堂”在乡村治理实践中再立新功。2024年以来,该村“和事堂”调处各类矛盾纠纷数十起,切实实现了“大事政府办、小事村社办、私事自己办”。
多重保障提实效
“‘积分制’也好,‘和事堂’也罢,都离不开‘村规民约’。”兴隆坳村村民符佐勇说,该村的“村规民约”是以法律为准绳,在充分听取村民意见的基础上制定的,对大家的言行具有很强的约束力。
这些年,在“村规民约”的约束下,兴隆坳村村民逐渐养成了婚丧宴席简办,摒弃高额彩礼和大操大办,用简单的礼品表达美好祝愿的习惯。而且,全村孝老敬亲、崇尚文明的氛围更加浓厚。
此外,为强化乡村治理的人才保障,兴隆坳村持续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让返乡大学毕业生和致富带头人更好地服务村民。为强化以文化人,该村立足村民实际需求整修了村委会的文化活动室,新增近100本读物,供村民免费借阅;同时通过“最美庭院”评选等活动,让身边的榜样引领大家共同形成文明新风尚。为强化硬件保障,该村配置了分类垃圾桶,修建了易腐垃圾堆肥池、垃圾中转站等,逐渐形成了一套成熟完整的垃圾处理体系。目前,该村已获得重庆市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村称号。
“乡村治理不是一时兴起就能办成的事,而是需要久久为功去做的事;不是仅靠几个干部督促就能做好的事,而是需要有一套科学有效的机制,充分把群众的主动性调动起来才行。”秦龙兵说,今后,兴隆坳村将继续深入学习“千万工程”经验,继续加强乡村治理体系建设,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促进村里的硬件和软件建设同步提升,努力让兴隆坳村更加宜居宜业宜游。
(供稿单位: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委员会)
来 源:《中国乡村振兴》杂志2025年第14期
总监制:姚卜成
监 制:韩世雄
编 辑:张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