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 [切换]
  • 二维码
    微商筹货

    手机WAP版

    手机也能找商机,信息同步6大终端平台!

    微信小程序

    微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新闻 » 热点新闻 » 正文

    螺蛳粉的“蛳”为什么读sī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5-07-27 18:58:17   浏览次数:5  发布人:1684****  IP:124.223.189***  评论:0
    导读

    编辑说螺蛳粉的 “蛳”,为何字典标sī,大家常读shī?从古代到现代,这个字的读音变化藏着怎样的语言密码?是受方言影响还是字典修订所致?随着螺蛳粉这一广西柳州特色美食风靡全国,几乎每个城市都能找到螺蛳粉店。虽然字典、词典标注“蛳”读音为 sī,但许多人习惯“读半边”,将其读为shī。“蛳”是一个后起字,在《广韵》中与“师、狮”同音,但到了《现代汉语词典》中,它的读音变为sī。那么,从古代汉语到现代

    编辑说

    螺蛳粉的 “蛳”,为何字典标sī,大家常读shī?从古代到现代,这个字的读音变化藏着怎样的语言密码?是受方言影响还是字典修订所致?

    随着螺蛳粉这一广西柳州特色美食风靡全国,几乎每个城市都能找到螺蛳粉店。虽然字典、词典标注“蛳”读音为 sī,但许多人习惯“读半边”,将其读为shī。“蛳”是一个后起字,在《广韵》中与“师、狮”同音,但到了《现代汉语词典》中,它的读音变为sī。那么,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为何发生了这样的变化?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我们来看看“蛳”相关词语的地区分布和使用频率。《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李荣,2002)中收录带“蛳”的方言词语、俗语共计27条,其中,除“螺蛳”这个词在北方方言中存在(在济南话中有“酱油螺蛳[sɿ]”),其他的26条均为南方各地的方言词或俗语,涉及的方言包括江淮官话、赣语、吴语、粤语,可见“螺蛳”是一个在南方广泛使用的词语,北方鲜少使用。在《汉语方言地图集》(曹志耘,2008)中可以看到,我国东南部的广西、广东至江苏地区均无[tʂ]组声母。南方平翘舌不分的地区,“蛳”读音就是[sɿ]。因此,可以合理推测其改变原因或为南方方言影响了北京话,或为字典修订时直接采用大部分地区人们更熟悉的读音。

    高晓虹《北京话庄组字分化现象试析》通过历史上与北京话相关的韵书等材料,分析得出庄组入声字读[ts]组受明代官话影响,同时提出在《音韵逢源》《京音字汇》中出现的读同精组的庄组非入声字,多是口语中不常用的,可能受明代官话影响。

    “蛳”作为庄组非入声字,是不是受明代南京官话影响呢?通过查阅与北京话相关的明清、民国韵书可知,在以20世纪初的老北京话为描写对象的同音字典《京音字汇》(王璞,1912)中,“蛳”仍然读shī,与“师、狮”同音。《京音字汇》“文俗兼收”,“字有不见于字典(按:《康熙字典》),而俗皆沿用者,如病症之‘症’字等类,此书皆罗致之。字发音有文俗迥异者,如咳嗽之‘咳’字等类,此书皆详注无讹”。“蛳”字在《康熙字典》中有收录,《京音字汇》中没有标出其他读音,可知《康熙字典》的书面音shī与当时北京话书面语、口语读音相同。可见,“蛳”在20世纪初的老北京话以及以北京话为标准的辞典中读为 shī。那么,变化应在1912年之后出现。

    到《国音字典》(1918)中,“蛳”读音变为sī。《国音字典》反映的是老国音,是南京话和北京话的结合:平翘、前后鼻、尖团区分,部分音调按照北京话,而部分韵母、入声音调按照南京话,成为一个京音为主兼顾南北的复合“普通话”。到了使用以北京语音为标准的新国音音系的《国音常用字汇》(1932)中,“蛳”读音也为sī。由此,可以确定1912至1918年期间,官方韵书、字典的收录发生了变化。不过,具体到字音的审定,却不一定与其音系标准完全相符。

    20世纪20年代的记录显示,南京方言[ts]组和[tʂ]组声母存在系统对立,但庄组三等合口止摄字有对立,庄组三等开口止摄字与精组无对立,“蛳”在当时南京官话中读sī。此为老派南京话,新派南京话大量翘舌音读入平舌音,新派的翘舌音只保留在舌尖后韵母之前。(宋益丹《南京方言音系百年变迁》)此外,广泛使用“螺蛳”“蛳螺”的苏南、浙江、广西、江西、广东等南方地区无[tʂ][tʂh][ʂ],“蛳”均读sī,因此,《国音字典》考虑到相比北方地区,南方地区对“蛳”的使用具有范围较大、频率较高的特点,根据“南北习惯,宜有通融”“凡遇原来注音有生僻不习者,已各照普通音改注”的字音审定原则,采用sī这一读音,“蛳”读音sī就是在此时开始进入官方字典。《国音字典》的出版引起了“京音派”和“国音派”就读音标准问题的纷争,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京音派”占据主流,后来的字典遂沿用sī音。《现代汉语词典》亦沿用。

    “蛳”的读音不是音变问题,而是近代以来所谓“官音”“普通音”及官方字典的审定问题,体现了在统一读音时根据使用人群、使用频率、分布范围等所作的权衡。《国音字典》《国音常用字汇》等字典的多次修订,为现代汉语成型奠定了基础。本文的探索也从侧面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南北官话作为音系标准的争论,以及这一过程带来的语言的扩散与融合。

    改编自《语言 文字报》 2025年4月23日 文章《“蛳”为何读平舌音》

    作者: 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 黄笑赧

    来源 :语言文字周报

    新媒体编辑:张雨楠 常畅

    如需交流可联系我们


     
    (文/匿名(若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核实发布者) / 非法信息举报 / 删稿)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昵称为 1684**** 发布的作品,本文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发布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154208694@qq.com删除,我们积极做(权利人与发布者之间的调停者)中立处理。郑重说明:不 违规举报 视为放弃权利,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有个别老鼠屎以营利为目的遇到侵权情况但不联系本站或自己发布违规信息然后直接向本站索取高额赔偿等情况,本站一概以诈骗报警处理,曾经有1例诈骗分子已经绳之以法,本站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若遇 违规举报 我们100%在3个工作日内处理!
    0相关评论
     

    (c)2008-现在 chouh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