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跟着学者看“抗战主题展”
铭记中国人民14年波澜壮阔抗战史
日前,《为了民族解放与世界和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展览》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正式开幕。7月11日,本报记者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研究》编辑部主任胡永恒一起走进这场意义非凡的展览,以学术视角深刻感受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以及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的巨大贡献。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展览现场 本报记者王宙/摄
★★★砥柱中流★★★
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站在抗战最前线
漫步在卢沟桥畔,宛平城内,斑驳的城墙,沉默的石狮,似乎在诉说那段波澜壮阔的烽火岁月。走进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仿佛走进了一部厚重的历史教科书,每一页都镌刻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与浴血奋战的英勇事迹。
时间回溯到1931年,日本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进而侵占中国东北全境。胡永恒向记者表示,中国共产党率先高举武装抗日旗帜,领导东北人民进行抗日游击战争,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为推动全民族抗战发挥了重大作用。民族危亡之际,正是信仰的光芒,让最早觉醒的力量挺身而出。
展览展出了1937年日军关于杨靖宇信件的日文档案,记录了杨靖宇指挥部队从辽宁桓仁向清源挺进的作战计划,其中还有今年最新公布的杨靖宇给东北抗联第一路军第三师的信函。胡永恒说,九一八事变后,受党的派遣,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等人在东北组织抗战力量,与日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1940年2月,杨靖宇遭日伪重兵围剿,冒着严寒,同数倍于己的敌人浴血奋战,直至壮烈牺牲。日军剖开他的腹部,发现他的胃里竟没有一粒粮食,只有树皮、棉絮和草根。英雄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中华民族不倒的脊梁。
随着民族危机加深,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主张。展柜中有一封泛黄的书信,是1936年10月毛泽东、周恩来为联合抗日给张学良的亲笔信。面对蒋介石坚持“剿共”政策,张学良、杨虎城多次劝谏反遭申斥,1936年12月12日,张、杨决意实施“兵谏”,即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胡永恒表示,我们党推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直接促使国共两党从对立走向合作,结束了长达十年的内战,这一事件成了“时局转换的枢纽”。
在14年艰苦抗战中,中国共产党秉持民族大义,担负民族救亡的历史重任,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协力合作,并逐渐成为抗日战争的主战场,形成了全民族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局面。
歼灭日军1000余人,击毁日军汽车100余辆,缴获数门九二式步兵炮以及步枪1000多支……在平型关大捷展陈区,展出了这场战役胜利后我方缴获敌人的大量军用物资。“平型关大捷是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主动对日作战取得的第一个重大胜利,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胡永恒谈道:“面对敌我装备的巨大悬殊,八路军充分发挥近战和山地战的特长,与敌人殊死拼搏。八路军的这场胜利,极大增强了全国人民坚持抗战的信心和决心。胜利的枪声,击碎了侵略者的狂言,点燃了全民族抗战的星火。”
1940年百团大战是全民族抗战以来,八路军在华北敌后战场发动的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战略性进攻战役。“我们发动了105个团,在广袤的华北大地对日伪军发动大规模破袭战,主要进攻日军据点和交通线。在三个半月的时间里发动大大小小的战役1824次,毙伤俘日伪军超4万人,拔除敌据点近3000个,破袭铁路、公路约2000公里。”胡永恒向记者讲述,这场规模空前的战略进攻,给日军以沉重打击,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声威,更在抗战史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上写下光辉一页。百团齐发的壮举,在华北大地写下气壮山河的抗战史诗。
在民族危亡的历史关头,中国共产党以卓越的政治领导力和正确的战略策略,指引中国抗战的前进方向,勇敢战斗在抗战最前线,支撑起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夺取战争胜利的民族先锋。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展览现场 本报记者段丹洁/摄
★★★全民族抗战★★★
开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九一八事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同时也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1937年,日本蓄意制造七七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军民对日本侵略者进行了顽强抵抗,中国由此进入全民族抗战阶段,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地下一层,一面由5098张抗日战争影像组成的照片墙震撼人心,这代表着中华民族从1931年9月18日到1945年9月2日,共计5098天、14年的浴血抗战历程。
“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中国人民以巨大民族牺牲支撑起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胡永恒谈道,从九一八事变到抗战胜利,中国战场始终是东方反法西斯的核心阵地,为世界正义事业筑起了坚不可摧的东方防线。东方主战场的坚守,是中华民族献给世界反法西斯事业的铁血担当。
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中国共产党提出和实施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毛泽东同志在《论持久战》中写道:“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胡永恒告诉记者,《论持久战》是整个抗日战争时期的纲领性文献,不仅阐述了为什么是持久战和为什么最后胜利是中国的,更深入阐释了怎样进行持久战和怎样争取最后胜利,提出了战胜敌人的理论方法,在“亡国论”和“速胜论”中为中国人民指明了到达光明未来的必由之路。科学的预见如灯塔,指引着在迷雾中前行的抗战航程。
“兵民是胜利之本。”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定不移地站在革命最前线,发展出一套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爱国主义壮丽篇章。走进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的复原地道,像是回到了战火硝烟的年代,头顶的木板上仿佛有敌人正在经过。地道之外,数字展示屏清晰直观地呈现出地道战的作战设施和战术。此外,还有地雷战、麻雀战等,真切反映出中国人民抗击敌人的智慧与决心。
展览还揭露了侵华日军灭绝人性地使用各种残暴手段,对中国人民进行大规模屠杀,制造的大量血腥惨案。日本侵略者公然违反国际法,运用大规模生化武器,进行罪恶的细菌战与化学战,造成中国军民大量伤亡。“中国军民伤亡3500万人以上,直接经济损失1000多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多亿美元……”黑色的背景板上,一串串数字和一张张骇人听闻的战争照片,昭示着人类文明史上最黑暗的一页,日军暴行罄竹难书。
胡永恒谈道:“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的东方主战场地位,西方史学界曾有意无意地忽视或回避,但历史不容篡改——中国战场牵制了七成以上的日军主力,打乱了其‘北进’‘南进’计划,为苏、美、英等国减轻了战略压力。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战场仍牢牢拖住日军主力,这种牺牲与坚守,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关键支撑。历史的天平上,每一份牺牲都重如泰山,每一次坚守都照亮未来。”
★★★纸短情长★★★
书写革命者报国之心
“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赵一曼在牺牲前给儿子的遗书中如是写道。在首次展出的赵一曼从被捕到英勇就义的详细档案展台前,不少观众纷纷驻足,被这位革命烈士同时也是一位普通母亲的事迹所感动。
展览展出了抗日战争中牺牲的八路军副参谋长、前方总部参谋长左权写给妻子刘志兰的一封家书,也是他的最后一封信。左权在信中写道:“别时容易见时难,分离廿一个月了,何日相聚?念念,念念!”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些家书字里行间流露的真情催人泪下,感人至深。“这些家书不仅是革命者个人情感的表达,更是那个时代无数先烈精神世界的生动写照。”胡永恒感慨道:“通过家书我们可以看到,革命先烈也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有儿女情长,有对亲人的不舍,有不能陪伴孩子成长的心酸与愧疚,但为了国家前途命运,他们舍弃个人小我,毅然投身伟大的抗战事业。这种家国情怀支撑着他们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坚持战斗,直至胜利。家书里的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最坚韧的精神纽带。”
经过14年浴血奋战,中国人民打败了日本侵略者,宣告了日本军国主义的彻底失败,宣告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抗战硝烟散去,保卫和平之精神永存。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为中华民族从近代以来陷入深重危机走向伟大复兴确立了历史转折点,对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产生了深远影响,将永远铭刻在中华民族史册上,永远铭刻在人类正义事业史册上。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责任编辑:隋萌萌
新媒体编辑:张雨楠
如需交流可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