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沈阳某地铁站内,无障碍电梯被占用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北京某地铁站附近,盲道被车辆占用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北京某街道盲道被占用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无障碍环境建设,既关系着残疾人、老年人等特定群体的权益保障,也承载着全体群众共享“有爱无碍”美好生活的期待,更是衡量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尺。9月1日,无障碍环境建设法将迎来实施两周年。两年来,许多残疾人、老年人切实感受到生活便利度的提升,但与此同时,也还存在不少问题,让他们的出行与生活仍会遭遇“堵点”。
连日来,记者走进多地的地铁站、居民小区、商场超市等场所实地探访,发现随着法律落地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已实现“从无到有”的突破,然而在“从有到优”的进阶之路上,设施运维、信息适配、服务衔接等方面的待解难题,仍需持续发力。
“从有到优”的需求迫切
地图导航软件上线轮椅专属导航、千余种药品说明书推出大字与盲文版本、家庭无障碍改造让灶台、晾衣杆等适配轮椅使用……家住北京海淀区的肢残人士赵芳,已经依靠轮椅出行20余年。无障碍环境建设法实施两年来,她和身边很多残疾人朋友都真切感受到了生活中的无障碍便利越来越多。
但便利之外,赵芳坦言,“有爱仍有碍”的尴尬仍会时常上演。
记者连日来采访发现,赵芳的感受并非个例。随着法律实施不断深入,无障碍环境建设在实现“从无到有”的突破后,“从有到优”的需求愈发迫切,而“重建设、轻维护”“管理缺位”等深层次问题也逐渐凸显。
近日,记者在北京、广东珠海、辽宁沈阳等城市实地调查近20处老旧小区、多个商业综合体及城市主干道,发现设施“建而不实”的问题较为普遍。
在北京西城区某老旧小区,各单元门外虽加装了无障碍坡道,但坡度过于陡峭,远超1:12的国家标准。一位老人尝试独自驾驶轮椅上坡时,后轮不断打滑,需家人助力才能勉强上行。“冬天结冰更危险,去年我就差点在这摔一跤,现在家人不在的话,我出门真有点犯怵。”老人无奈地说。更让人揪心的是,该坡道两侧扶手锈迹斑斑,部分连接处螺丝松动,轻轻一碰便摇晃不止。
此外,记者发现,各地公共区域无障碍设施“被占用”“被损坏”的现象较为普遍。在珠海某商场停车场,4个无障碍停车位有3个被普通轿车占用,剩余1个车位旁的通道堆满清洁工具;沈阳某商业街,盲道被共享单车、小吃摊“截断”,部分盲道砖破损凸起。
而在北京,记者对一些街道的调查显示,尽管多数盲道路面清洁、标识清晰,但“侵占盲道”问题突出——在石景山某地铁口仅500米范围内,就有3处盲道被自行车、机动车横堵,一辆红色老年三轮代步车甚至竖停在盲道中央,完全阻断通行。“别说盲人了,就是视觉正常的人从这过,也极其不便。”一位路人如是说。
“无障碍建设是系统工程,需各方合力。”中国残联维权部负责同志表示,法律实施两年来卓有成效,但这项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需久久为功。“无障碍环境建设法强化了要求,在部门协同、统一标准上作用显著,正推动建设水平从‘有没有’向‘优不优’迈进。”这位负责同志说。
“信息壁垒”需进一步打通
无障碍信息交流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尺。记者从中国残联了解到,无障碍环境建设法实施两年来,工业和信息化部通过互联网应用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专项行动,推动3000余家网站与手机App完成升级,语音识别、文本转换等功能逐步落地;广电总局推进电视节目加配字幕和手语,保障听障群体获取信息;相关企业在69座城市上线公益无障碍导航,听障人士呼救小程序、120报警平台及智能化公交出行服务系统陆续启用,科技正为特殊群体搭建更便捷的信息通道。
但采访中记者也发现,在残疾人的实际体验中,信息无障碍仍存在“最后一公里”难题。
记者随机测试了20余款常用App,发现超半数存在障碍:某外卖App无法通过语音播报读取商家评分与菜品详情;某购物App无障碍模式下商品图片、价格信息显示异常;某打车App按钮位置频繁“漂移”,记者模拟视障人士闭眼操作时,多次误触“取消订单”选项。
线下公共场所的信息适配短板同样明显。在沈阳某地铁站,站台语音播报语速过快,列车开往方向、停靠时间等关键信息未重复播报,一位视障乘客告诉记者,“刚听清‘下一站’,站点名称就过了,只能慌忙问身边人,特别局促。”
在北京昌平区某医院,门诊大厅的电子屏未配备字幕,专家号源、就诊流程等关键信息仅能依赖人工口头告知。更让听障患者犯难的是,工作人员未掌握手语交流技能,他们只能通过手写纸条沟通病情、咨询流程。
这些看似简单的沟通环节,却让本就面临就医不便的残疾人耗时费力,极大降低了就医效率。
民有所呼,政有所应。两年来,信息无障碍实践正不断突破。2022年5月《马拉喀什条约》在我国生效后,阅读障碍者平等获取文化教育资源的权利得到进一步保障:全国各级公共图书馆已设盲人阅览室坐席3.8万个;盲人数字阅读推广工程推动近19万台智能听书机进驻图书馆,在线交互累计超1亿次、时长3583万小时。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盲文版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向相关全国政协委员提供。“我们的需求正在被‘看见’。这不仅是残疾人权益保障的进步,更是社会对‘平等’的生动诠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盲人协会主席李庆忠说。
李庆忠认为,从政务信息到日常服务,从线上功能到线下适配,信息无障碍建设仍需持续发力,“唯有聚焦残疾人、老年人的真实需求,补齐功能缺陷、优化服务细节,才能真正打破‘信息壁垒’,让每一个人都能平等、便捷地融入数字社会。”
无障碍理念还需深入人心
导盲犬进地铁遭乘客侧目和挑逗、公共场所非线上预约无法进入、健全人抢占无障碍电梯与卫生间……记者调查发现,此类忽视无障碍需求的现象在各地并不少见。“这些问题不仅是硬件设施的缺失,更反映出社会对无障碍理念的认知不足,人文环境建设亟待加强。”有关专家表示。
“无障碍环境建设惠及所有有需求的人,这是无障碍理念和实践的巨大进步。”在李庆忠看来,进一步让无障碍的理念深入人心,是落实法律的有效途径。他认为,一方面需加大宣传力度,普及无障碍知识与法律法规,让公众意识到其与自身息息相关;另一方面要强化监管,通过激励与处罚措施推动责任落实,逐步形成自觉支持无障碍需求的氛围。
无障碍设施应该怎么建、建得好不好,使用者最有发言权。
在国家无障碍环境展示馆中,从北京冬残奥会、杭州亚残运会的无障碍场馆,到社区旧楼改造、公园无障碍设施,诸多精品案例的背后,都离不开“无障碍监督体验员”的参与。他们是无障碍设施的使用者,更是无障碍理念的宣传员。
据介绍,近年来,各地残联积极建立无障碍促进或督导队伍,截至2024年年底促进或督导员达20608人,其中残疾人9458人,此外还有老年人、专家学者、大学生等社会力量。中国残联通过论坛及成果展示活动等多种形式加强宣传,营造无障碍环境建设的良好氛围。
“无障碍建设不是选择题,而是全龄友好的必答题。”中国残联维权部负责同志表示,唯有政府、社会、公众齐抓共管,各环节有序衔接,才能真正破“障”前行,共赴便利、安全、舒适的“无碍”未来,让每一个人都能平等享受生活便利。
来源:《人民政协报》(2025年08月29日 第 10 版)
记者:郭帅
编辑:艾伯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