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即便是夏天,很多地方也能看到白茫茫一片——这不是积雪,而是盐碱。新疆超过三分之一的耕地存在不同程度的盐碱化,作物低产,严重的甚至寸草不生。
如何让这样的耕地产出效益?新疆多地应用不同技术手段改良盐碱地,实现增产增收。
种植“吃盐植物”,让盐被植物“吃掉”
在新疆克拉玛依有片“奇景”:相邻的两块地,一块白茫茫盐碱化,另一块却生机勃勃——这里是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田长彦和团队建起的盐生植物园。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拉玛依市种植的盐地碱蓬。田长彦 摄
“盐碱地里种庄稼,十年九不收。”这是老一辈农人的经验。但田长彦发现,有些盐碱化土地上虽无法生长正常的植物或农作物,但可以生长许多其他种类的植物。2000年起,田长彦带着团队用3年时间几乎跑遍了新疆所有有盐碱的地方,发现320种盐生植物,并牵头建了两个盐生植物园,引进了150多种盐生植物。
“盐生植物分为三个类型:聚盐植物、泌盐植物和拒盐植物。”田长彦说,聚盐植物也可以叫“吃盐植物”,因为它能把盐“吃”进体内,再将这些“吃盐植物”移走,土壤中的盐分就会降低。
田长彦从“吃盐植物”中筛选出耐盐性较强、产量比较高的盐地碱蓬试种,发现在其他作物都不能生长的盐碱地上,每亩盐地碱蓬能收获1.8吨干草,带走400多公斤盐。“种下去第一年,土壤盐分就降低了40%,到第二年累计降低了60%以上,到第三年累计降低了85%到90%,盐碱地成了能种植正常作物的土地。”田长彦说,盐地碱蓬还具有多种潜在的经济价值,既可以作为蔬菜食用,也可以作为饲料喂养家畜,甚至还可以用于绿化盐碱地。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田长彦研究员在新疆巴州的盐地碱蓬田中开展选种工作。受访者供图
试验成功后,田长彦在新疆和田县、青河县等地方推广新的盐碱地改良方法。通过利用滴灌技术节水控盐,种植3年盐地碱蓬后,成功使土地脱盐,接着又种了一年肥田的豆科植物,之后再种棉花,达到了正常产量。
目前,种植盐地碱蓬已在新疆多个县区、团场示范推广。喀什地区麦盖提县希依提墩乡喀克夏勒村,叶尔羌河岸边的一片盐碱地改良示范田里,连片的盐地碱蓬在风中摇曳,去年5月,这片土地实施土壤改良项目种植盐地碱蓬,再过两三年,这片地就能种棉花了。
文章节选自《推广新技术,种植“吃盐植物”,选育耐盐碱作物——新疆盐碱地变成致富田》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07月15日 第08版)
责任编辑:曹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