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 [切换]
  • 二维码
    微商筹货

    手机WAP版

    手机也能找商机,信息同步6大终端平台!

    微信小程序

    微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新闻 » 热点新闻 » 正文

    全国一卷作文难?解析来了!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5-06-07 13:36:48   浏览次数:74  发布人:0465****  IP:124.223.189***  评论:0
    导读

    今天(7日)上午,2025年全国高考开考。首场语文科目考试结束后,有关作文的话题引起了不少讨论。很多网友表示,全国一卷作文看不懂,有点难。 2025年教育部教育考试院共命制全国一卷、全国二卷两套高考语文试卷。教育部教育考试院相关负责人介绍,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与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之际,2025年高考语文将深厚的家国情怀以贴近现实、贴近考生的方式,生动地呈现在试卷之中。 全国一卷的作

    今天(7日)上午,2025年全国高考开考。首场语文科目考试结束后,有关作文的话题引起了不少讨论。很多网友表示,全国一卷作文看不懂,有点难。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2025年教育部教育考试院共命制全国一卷、全国二卷两套高考语文试卷。教育部教育考试院相关负责人介绍,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与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之际,2025年高考语文将深厚的家国情怀以贴近现实、贴近考生的方式,生动地呈现在试卷之中。

    全国一卷的作文试题以组合性材料的形式出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他想要给孩子们唱上一段,可是心里直翻腾,开不了口。

    ——老舍《鼓书艺人》(见全国一卷阅读II)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艾青《我爱这土地》

    我要以带血的手和你们一一拥抱,

    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穆旦《赞美》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相关负责人介绍解析:

    • 材料一即来自同卷阅读II文本一《鼓书艺人》,展现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坚韧与温情;

    • 材料二来自艾青名篇《我爱这土地》,以“嘶哑的喉咙”隐喻苦难中的呐喊与不屈;

    • 材料三是穆旦诗作《赞美》中的名句,通过“带血的手”与“起来”的姿态指向集体抗争与民族新生。


    三则材料各有侧重,同时又相互交织,共同建构起中华民族近现代历史从“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到奔走呐喊、救亡图存,再到振兴中华、民族自强的叙事背景与阅读语境,为考生提供多维度的立意空间,引导考生在理解材料内涵、获得情感共鸣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积累与感悟进行写作。

    考生可以从审美体验出发,思考三则材料的内在关联,回望历史、展望未来,对个体与集体、平凡与伟大、苦难与希望、历史与未来等关系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形成对民族魂丰富意蕴的深刻体认。

    全国二卷作文围绕“梦的赠予”设置写作情境,为考生的写作提供了充足的空间: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昨夜闲潭梦落花”“我欲因之梦吴越”“铁马冰河入梦来”……梦往往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呈现我们的感受和期冀,为我们打开更浩瀚的天空。我们也常常向别人讲述自己的梦,用文字记录自己的梦,以行动实现自己的梦。

    如果有一天,我们能够将梦赠予他人……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昨夜闲潭梦落花”出自唐代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原诗所写之境,更多是个体生命对自然之美、人生之理的观照;

    • “我欲因之梦吴越”出自唐代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原诗为赠友之作,在自我精神追求的表达中又明显吐露“求其友声”之意;

    • “铁马冰河入梦来”出自宋代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原诗则以一人之身“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所抒发的既是个人之志,更是家国之思、民族之魂。


    这三句诗提示考生注意:“梦”既有具体性的一面即“梦境”,又有普遍性的一面,是为“梦想”。考生在写作时,要注意结合这两方面,从个性化的梦境中发掘普遍的意义,或将宏大深远的梦想寄寓于生动可感的梦境之中。

    “赠予”是本试题写作情境的又一个关键要素。考生在写作中,需要注意“梦的赠予”这一情境的想象性,需要注意通过“梦的赠予”实现“我们—他人”的联结,不仅心中有梦,而且心中有他人。

    考生可以讨论当我们能够将梦赠予他人,“世界将会怎样”或“我们将会怎样”; 也可以从材料所引三句古诗生发开去,辨析“有的梦宜于独享,有的梦宜于赠友,有的梦应为整个民族共有”; 还可以将重点落在深入发掘梦的某一方面特质上,如梦对我们深层情感的揭示,梦对我们过往经验的再现,梦对我们未来行动的激发,等等。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编辑/赵蕊

    审签/明芳

    监制/乔虹

    转发分享!


     
    (文/匿名(若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核实发布者) / 非法信息举报 / 删稿)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昵称为 0465**** 发布的作品,本文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发布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154208694@qq.com删除,我们积极做(权利人与发布者之间的调停者)中立处理。郑重说明:不 违规举报 视为放弃权利,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有个别老鼠屎以营利为目的遇到侵权情况但不联系本站或自己发布违规信息然后直接向本站索取高额赔偿等情况,本站一概以诈骗报警处理,曾经有1例诈骗分子已经绳之以法,本站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若遇 违规举报 我们100%在3个工作日内处理!
    0相关评论
     

    (c)2008-现在 chouh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