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 [切换]
  • 二维码
    微商筹货

    手机WAP版

    手机也能找商机,信息同步6大终端平台!

    微信小程序

    微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新闻 » 热点新闻 » 正文

    从唐山地震到“120”的生命接力:李宗浩与中国现代急救事业的崛起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5-07-28 08:08:20   浏览次数:4  发布人:7c3e****  IP:124.223.189***  评论:0
    导读

    编者按1976年7月28日,唐山遭遇 7.8 级大地震。震后救援现场,年轻的急救医生李宗浩意识到,必须建立现代化的急救机构与体系。带着这份信念,他在后续工作中持续奔走,并赴海外考察,最终推动建立了我国首个现代化医疗急救中心——北京急救中心,推动启用120急救电话系统,组建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和医疗分队,构建了专业化灾害医学救援体系,并倡导公共场所配置AED设备,建立“第一目击者”急救响应机制。

    编者按

    1976年7月28日,唐山遭遇 7.8 级大地震。震后救援现场,年轻的急救医生李宗浩意识到,必须建立现代化的急救机构与体系。带着这份信念,他在后续工作中持续奔走,并赴海外考察,最终推动建立了我国首个现代化医疗急救中心——北京急救中心,推动启用120急救电话系统,组建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和医疗分队,构建了专业化灾害医学救援体系,并倡导公共场所配置AED设备,建立“第一目击者”急救响应机制。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一部急救电话、十几辆老旧的救护车、简陋落后的急救设备.......这是20世纪70年代北京急救站(现北京急救中心)的现状。很多情况下,只能“人背、车驮、平板三轮送医院”。

    改变这一现状的是当时一位年轻的急救医生。他就是急救专家李宗浩,长期从事急救、复苏、灾害医学事业,在国内外急救医学领域享有很高的声誉。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李宗浩

    来源 |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从地震中萌生“急救蓝图”

    1976年7月28日凌晨,河北唐山一场强烈的大地震撕破了夜空的平静。很短时间内,一座拥有百万人口的工业城市被夷为平地。地震强度之大,严重波及了北京、天津等地。

    这天,37岁的李宗浩正值班于北京急救站,守着电话“555678”,这是那时北京唯一的呼救电话号码。两天后,他被紧急抽调到中央抗震救灾指挥部,负责伤员的急救转运。

    在抢救现场,他目睹了太多触目惊心的场景——许多伤员因未能及时获得救治而永远失去生命,还有那些遭受气性坏疽和破伤风折磨的患者,往往在极度痛苦中走向死亡。这两种由厌氧菌引发的恶性感染,通常发生在地震期间,若不及时处理的话,病情很快急剧恶化,死亡率极高。

    “急救工作是一个实实在在关乎百姓民生的大问题呀!北京急救工作太落后了!”

    李宗浩决心从建立现代化的急救机构开始,健全首都急救系统。他多方奔走呼吁,先后提交多份建议书,向相关部门领导系统阐释了建立现代化急救机构与体系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其中核心提议是由北京市政府牵头成立急救中心并构建全市急救网络。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李宗浩在北京急救站

    来源|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建议得到了相关领导的高度重视。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白介夫专门就此事约李宗浩详谈。在长达两个小时的谈话中,李宗浩坦诚地介绍了急救与社会发展、首都建设、人民健康的关系,介绍了北京市急救工作的设施、现状与改变现状的急迫感。

    令李宗浩没想到的是,此后不久,他从别人口中得知,白介夫晚上骑着自行车,从红霞公寓的住所到南池子63号北京市急救站进行了“微服私访”。

    再次见到李宗浩,白介夫坚定地对他说:“你反映的情况是真实的,必须要改变,要发展……你的事业心很强,很好,大家一定会帮助你实现你的愿望。”

    逆转谈判分歧

    1982年,机遇终于降临。

    那年,意大利政府决定向中国提供了一笔高达10亿美元的政府贷款,北京市政府敏锐地抓住这一契机,向对外经济贸易部提议将其中一小部分资金用于中意合作建设北京急救中心。这一建议迅速获得批准。

    更令李宗浩欣喜的是,他被任命为中方代表与意大利方进行谈判,争取其中180万美元政府贷款。接到重任的李宗浩,迅速草拟了一份180万美元的贷款的谈判方案。

    一切准备就绪后,1982年5月10日,中意双方的谈判正式开始。

    然而,由于双方对项目的理解大相径庭,导致第一天谈判不欢而散。

    李宗浩彻夜难眠。第二天,他提前抵达谈判现场,并改变了策略,不是单纯地描述自己的“宏伟蓝图”,而是系统阐述了该项目的重要性和特殊性。随着交流深入,意方代表很快意识到:如此完善的急救系统可能欧美发达国家都比不上,一旦建成,影响巨大。同时,他们关心的“救护车在中国首都急救中心项目的载体上,会无数倍地放大辐射效应,远远比售出几百几千辆车的影响大得多。”

    谈判关键时刻,李宗浩作了激情洋溢的发言:“我们谈的这个项目是中国第一个现代化的急救中心,是开创,经过对比后很快其他城市也会照此模式建立。到那时,贵国的‘菲亚特’急救车奔驶在北京的大马路、小胡同里,为中国的急救作贡献,成为两国人民的友谊地久天长的见证!我想,诸位的功绩并不会低于贵国历史上的马可波罗!”

    这番真挚而富有远见的陈述让谈判现场陷入短暂的沉默。最终,意方代表被李宗浩的诚意和远见所打动,决定将原来180万美元的贷款改成向我国无偿捐赠800万美元。这一结果远远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1982年,意大利外交部代表到北京急救站参观

    来源|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北京急救中心与 “120” 的诞生

    随后,李宗浩被正式任命为北京急救中心项目主任。1985年,凝聚着中意政府、专家心血的北京急救中心在和平门破土动工,1987年造成,1988年开业,并正式启用中国首个统一急救号码“120”。同时,李宗浩出任副主任,主管急救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为中国现代急救事业的发展揭开了崭新的篇章。

    北京急救中心建成后,构建了覆盖全市的急救网络,配备先进救护设备及专业团队,大幅提升了急救响应速度与救治水平。统一“120”号码实现快速调度,推动急救体系标准化,成功挽救了无数生命。如今,该中心已发展成现代化医疗救援指挥中心,形成全市75个急救网点和10个远郊分中心,配备百余辆先进救护车和专业团队,并引领全国急救体系标准化建设,持续提升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救援能力。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1987年北京急救中心建成

    来源|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作为一名急救医学专家,李宗浩还参与印尼海啸、汶川地震等重大灾害医学救援,组建了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医疗分队,构建了专业化灾害医学救援体系。近些年,他更是积极致力于心肺复苏的科研与教学和规范的普及和AED设备推广。

    审核专家:中国医学救援协会办公室主任吴慧

    参考文献:

    [1]复苏[M].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2021.

    [2]生命在自己手中:一个急救医生的笔记[M].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009.

    [3]中央电视台“吾家吾国”独家专访中国著名急救专家李宗浩[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22.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出品

    约稿咨询:

    010-87413545


     
    (文/匿名(若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核实发布者) / 非法信息举报 / 删稿)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昵称为 7c3e**** 发布的作品,本文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发布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154208694@qq.com删除,我们积极做(权利人与发布者之间的调停者)中立处理。郑重说明:不 违规举报 视为放弃权利,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有个别老鼠屎以营利为目的遇到侵权情况但不联系本站或自己发布违规信息然后直接向本站索取高额赔偿等情况,本站一概以诈骗报警处理,曾经有1例诈骗分子已经绳之以法,本站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若遇 违规举报 我们100%在3个工作日内处理!
    0相关评论
     

    (c)2008-现在 chouh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