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古代的推测与宗教信仰
在人类文明的早期,地球的起源和年龄一直笼罩着神秘的面纱。古人通常借助神话、宗教和传统故事来解释这些问题。例如,中国神话中讲述盘古开天辟地;印度教中提及梵天造宇宙;而古埃及传说则讲太初之水孕育出诸神。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图:盘古开天辟地(《三五历纪》记载: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数起于一,立于三,成于五,盛于七,处于九,故天去地九万里)
在西方基督教文化中,《圣经·创世记》描述了上帝用六天创造天地万物的过程。对当时的人们来说,地球是神圣而永恒的,因此“科学”地测定其年龄显得匪夷所思。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在这种背景下,科学与信仰的边界显得模糊不清。
17世纪,爱尔兰大主教詹姆斯·乌雪(James Ussher)试图通过圣经文本为地球“定年”。他详细考察了《旧约》中的人物世系和年限,以新巴比伦国第三任君主以未米罗达的登基为基准(即公元前563年),再加上一些天文历法的知识,统一了《圣经》与正史的时间线得出了一个,他自认为“精确无比”的结论-世界是在公元前4004年10月23日的夜晚被创造出来的。这一计算获得了当时许多神学家的支持,甚至一度成为欧洲主流的地球年龄观,在教堂和学院中被当作真实的历史依据而普遍接受。
前篇回顾
古老岩石为何不肯“说出”地球的年龄?
地球从未开口讲述过自己的年龄。它只是默默地让高山隆起又消失,让海洋泛起又退去,让大陆漂移、火山喷发、冰川推进再退缩……在这颗蔚蓝星球的漫长历史中,一切都在不断变动,几乎没有哪块岩石能安然无恙地穿越整段时光。
就像一个反复翻写的手稿,地球的造山运动撕碎最古老的页面,风雨与板块运动将“初稿”揉进新的地质章节。你想读它最初的一句话,就会发现那句话已被重写百次,笔迹模糊、原意难寻。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图:演化的地球岩石 (图片来源: STEM Action Center 官方网站,《Evolution of Earth》,作者 Julienne Bailey)
正因为如此,当科学家尝试通过最古老岩石推算地球年龄时。他们很快就发现,大多数地球岩石都经历过强烈的变质、热液活动,甚至重新形成。这些过程会“重置”放射性系统,就像把钟表拨回了零点,失去了对地球最初时刻的记录能力。
例如,被誉为地质年代学奠基人的 Arthur Holmes 曾在20世纪初测定一批地壳岩石的年龄,作为地球年龄的下限,结果大多落在15亿年以下。他据此估算地球年龄为16亿至30亿年——比今天所知的46亿年低了整整近一半。
无独有偶,在格陵兰的 Isua 超壳带和加拿大的 Acasta 片麻岩中,科学家也曾测出超过38亿年的数据,一度以为找到了“地球的最初记忆” 。但后续研究表明,这些岩石中的放射性系统已被热液流体重塑,测得的年龄反映的是后期改造事件,而非地球真正的“最古老岩石”(注:这个工作是地球年龄被测出多年以后才做的,尽管样品受到后期改造并非地球的“最古老岩石”,但它仍为地球早期历史提供重要的直接证据)。
虽知路漫漫其修远兮,但科学家却不会畏缩不前。
当地球岩石的放射性“钟表”走不准,
科学家把目光投向星空
在地球这本“手稿”中寻找开篇的那一页,越来越像一场徒劳。科学家开始意识到:也许要想知道地球究竟多老,不能仅仅依靠地球自身。
随着对放射性衰变研究的深入,科学家逐渐认识到地球上的铅有不同的成因和来源。简单来说,一部分是“原始铅”,自地球诞生之初便已存在;另一部分则是在漫长岁月中由铀、钍等放射性元素衰变而来,是“成长中的铅”。
铀衰变成铅的过程是有规律可循的:我们已知其速度(衰变常数)和方式(例如,铀-238衰变成铅-206)。因此,如果我们能知道地球最初时刻那些“原始铅”的同位素组成,再比对现在地球的铅组成,就能推算出这个过程持续了多久——也就是地球的年龄。就像一个流速固定的沙漏。如果我们知道一开始沙漏中有多少沙,又了解它现在有多少沙,以此就可以计算出这个“变化”持续了多长时间。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图:同位素定年原理示意图(图源:Wikimedia Commons,Hour glass showing linear decay,作者:Fastfission)
但问题是:谁能告诉我们最初的铅是什么样子?地球上大多数岩石早已被地质活动搅动过,几乎没有保存完好的记录。
这时,一个突破性的想法出现了:从天外找答案。
美国地球化学家哈里森·布朗提出,某些铁陨石几乎不含铀,其内部几乎没有因衰变而“成长”的铅,保留着太阳系最初的铅同位素比例。当时科学家们认同陨石与地球同源于原始太阳星云,那么铁陨石中的铅就可以看作地球的“起点”。换句话说,陨石就像是地球的孪生兄弟,其中保留的铅,可能正暗示了地球的演化。
而测量地球年龄这项艰巨任务最终落在布朗的学生——克莱尔·帕特森(Claire Patterson)身上。这位曾参与曼哈顿计划,熟练操作质谱仪的青年,是当时少有的技术与耐心兼备者。正是依靠他在实验与理论上的双重优势,帕特森着手构建了一种能准确推算时间的计算体系。
其具体的计算原理:铀-238衰变成铅-206,铀-235衰变成铅-207,它们分别遵循不同的衰变速度。帕特森没有单独用这两个衰变系统中的某一个,而是把它们相除,得到这样一个比值表达: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这个操作看似复杂,实则是一种非常聪明的“变量抵消”策略。因为铀-238和铀-235的比例是恒定的(大约为137.88:1),铅207和铅206是我们测量的量,而衰变速率 λ 科学家们早已获得,所以这个等式中,唯一的“未知数”就是时间t。
克莱尔·帕特森联合乔治·蒂尔顿(George R. Tilton)和马克·英格拉姆(Mark G. Inghram)在1955年首次将初步方法(详情见附录)发表在《科学》(Science)这一著名的学术期刊上,题目为地球的年龄(Age of the Earth)。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图:文献图片。来源:
https://www.science.org/doi/abs/10.1126/science.121.3134.69
陨石铅同位素,写下地球的出生证
不过要让这些公式发挥作用,帕特森首先必须解决一个关键问题——如何在地球样本中准确测出这些同位素的含量。
帕特森首先与乔治·蒂尔顿合作测定锆石年龄。锆石是一种常见的火成岩矿物,内含微量铀,由于晶格特性而排斥Pb(即矿物形成时没初始Pb,仅有后来放射成因的Pb),天然适用于放射性定年。
然而在实验过程中,蒂尔顿的铀测量值与特定年代锆石中的铀含量是一致的,而帕特森的实验并不顺利。他反复实验,却总是测出异常偏高的铅含量。一些不可能含铅的样品中都能检测到铅元素——包括实验室中的管道、器皿、头发,甚至空气中到处都是铅,这让他倍感苦闷。他意识到,如果不能消除每一个实验步骤中的微量污染,那就永远无法获得可靠的地球“时间指纹”。于是他几乎以一种执念的方式投入洁净实验的建设,从重做所有器具、重新提纯所有试剂开始,最终建成了世界上一个超净实验室,将背景铅控制到百万分之一克的量级。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图:超净实验室部分设备(图源:石头科普工作室)
1953年,帕特森终于完成了准备工作。他从亚利桑那州的迪亚布洛峡谷铁陨石中提取出极为纯净的铅样本,并带到芝加哥阿贡国家实验室进行质谱分析。当他将Pb同位素数据代入计算地球年龄的放射性衰变方程时,一个震撼人心的数字出现在他的面前:45.5±0.7亿年。至此人们追索千年的问题-地球究竟多古老?这一问题终于有了答案。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图:迪亚布洛峡谷铁陨石
帕特森没有立刻兴奋地宣布这个结果。在他的回忆中,第一次计算出地球年龄时,他的内心反而异常宁静。“真正的科学发现,并不会让你高声宣扬‘看啊,我做到了!’,它只会在脑海中低语:‘我们做到了’,仿佛代替了整整几代科学家完成了这个跨越时代的答案。”
1956年,帕特森在《地球化学与宇宙化学学报》 (GCA)上发表了论文,题为《陨石和地球的年龄》(Age of meteorites and the earth)。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以科学方法精确测定地球的年龄。
至此,这场千年的疑问、百年的探索最终得到了一个亿万年的答案。
今天许多地质学领域的权威组织,将地球年龄定为45.4亿年,误差范围±1%(约±0.5亿年)。也在帕特森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补充更多陨石样品、利用更精细的质谱仪测试以及人类对太阳系形成演化的更深入的认识加以细微的修正,而几十年来帕特森的答案几乎没有太大改变。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图:文献图片(来源: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0016703756900369)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图:地球的年龄(来源:文献Age of meteorites and the earth)
年龄之外的环保斗争
在测定地球年龄的过程中,帕特森不仅打开了通向地球时间的大门,也意外敲响了现代环境危机的警钟。
在测陨石样品的过程中。他发现,几乎无论他的实验如何严谨,铅污染总是无孔不入,以至于后来他不得不打造一个毫无污染的超洁净实验室。帕特森意识到:我们生活的世界已被人类制造的铅悄然“污染”了。而那些检测出异常的铅含量究竟从何而来呢?
他转而开始调查环境中铅的分布,从海洋沉积物到南极雪层,从城市空气到人类血液。他的发现一次次令人震惊——现代人的体内铅含量是史前人的100倍以上,甚至接近中毒的边缘,而这一切的“罪魁祸首”正是工业中广泛使用的铅汽油。
帕特森开始奔走呼吁,撰写论文、出席听证会,甚至不惜与政府机构和大型企业正面交锋。在那个年代,这并不是一件“体面”的事。工业界有人称他“偏执狂”,公共卫生部门也试图淡化他的结论。但帕特森没有退让。
他说:“这是科学家的责任,不为利益说话,而为事实发声。”
他的坚持,最终迎来了改变。上世纪70年代,美国政府开始逐步淘汰含铅汽油。到了1996年,美国完全禁止含铅汽油的使用。自此之后,人类血液中的平均铅含量迅速下降。
帕特森也成为少数以一己之力影响了国家公共政策的科学家之一。他用科学的尺子,不仅丈量了地球的年龄,也为全人类的健康划定了界限。
听时间的低语,也为世界守夜
克莱尔·帕特森从未登上过诺贝尔奖的领奖台,也没有成为科普书封面的“网红科学家”。但他做的两件事,却在寂静中改变了人类文明的自我认知:
他用一块陨石,为地球写下了出生证;又用一串数据,为现代社会敲响了警钟。
前者是对亿万年前的回望,后者是对当下与未来的守望。他是时间的解码者,也是沉默的哨兵。
他不追逐掌声。第一次计算出地球年龄时,他没有欢呼庆祝,而是在心中默念:“我们做到了。”——仿佛不是在为自己庆功,而是为整整几代人的科学追索画下句点。
他也不畏惧争议。哪怕被斥为“狂热分子”,他依然坚持发出科学之声。他相信,真正的科学不是一门安静的学问,而是面向世界的责任。
如今,我们站在信息时代的门槛上,再回望帕特森的故事,也许最动人的,并非他那一串精确到小数点后的数字,而是他身上那种罕见的气质——追问的勇气,孤独的耐心,以及,不向权力与噪声低头的坚定。
在这颗古老而喧嚣的星球上,有人曾用尽一生,聆听最初的低语;也有人,将沉默化为行动,护我们远离无形的毒害。
帕特森是两者兼而有之。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图:克莱尔·帕特森(图源:California Curated 网站文章)
附录:文献中如何计算地球年龄
帕特森假设在地球形成时,设某样品中铅的组成是:204Pb =1(作为基准), 206Pb =x, 207Pb =y;而今天我们在地壳岩石中测得的同位素比例是:204Pb =1, 206Pb =x′, 207Pb =y′),由于铀238 衰变成 铅206,铀235 衰变成 铅207,结合这两个衰变系统和其已知的衰变常数,帕特森建立了一组放射性衰变方程,通过求解这组方程便可计算从 x → x′,y → y′ 之间所经历的时间,也即地球的年龄。
地球年龄的计算公式: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公式图片来源为:文献Age of the Earth
实际计算中,单一同位素含量较低,因此常采用比值形式,如 207Pb /204Pb、206Pb /204Pb,以提高测量精度。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公式图片来源为:文献Age of meteorites and the earth
R 1 = 207 Pb/ 204 Pb and R 2 = 206 Pb/ 204 Pb。
帕特森将不同陨石样本的这些比值带入等时线图中,并以现代地壳或沉积物中的铅比值作为“现代地球铅”的参考点。他发现多个不同陨石样品的数据与沉积物的点恰好落在一条直线上,这说明它们在同一时间开始铀的衰变,从而反推出该“共时点”即为地球形成之时。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
来源:石头科普工作室
编辑:千里雁啼
转载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
不代表中科院物理所立场
如需转载请联系原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