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 [切换]
  • 二维码
    微商筹货

    手机WAP版

    手机也能找商机,信息同步6大终端平台!

    微信小程序

    微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新闻 » 热点新闻 » 正文

    用科学守护大国粮仓与舌尖安全 | 赵其国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5-08-31 08:17:00   浏览次数:2  发布人:7bea****  IP:124.223.189***  评论:0
    导读

    编者按2018年8月3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为我国土壤污染防治筑起坚实的法律屏障,也让污染防治领域的法律制度体系得以进一步完善。作为深耕土壤学与农学领域的专家,赵其国怀揣 “为大地守护生机” 的责任与担当,前半生迈开大步寻沃土,后半生不遗余力保沃土。在生态环境科学领域,他的足迹遍布田野、山林、湖畔与矿区,围绕农田生态系统优化、森林植

    编者按

    2018年8月3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为我国土壤污染防治筑起坚实的法律屏障,也让污染防治领域的法律制度体系得以进一步完善。

    作为深耕土壤学与农学领域的专家,赵其国怀揣 “为大地守护生机” 的责任与担当,前半生迈开大步寻沃土,后半生不遗余力保沃土。在生态环境科学领域,他的足迹遍布田野、山林、湖畔与矿区,围绕农田生态系统优化、森林植被修复、湖泊湿地保护、矿区生态治理,以及生态文明建设路径等关键课题展开系统性调查研究,用一项项扎实的研究成果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事业筑牢了科学根基。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寻沃土

    1953年9月,农学专业毕业的赵其国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入职不久,组织上便安排他前往华南地区开展橡胶宜林地土壤调查。这是赵其国首次接触土壤调查工作,专业领域的差异让他面临不小挑战。他白天参与调查、晚上补学基础知识。他曾在日记里写道:“刚进所时,存在对工作与学习的急躁情绪,认为自己所学的专业不同,什么都感贫乏,因而对学习要求很迫切,拼命地争取学习时间。”

    在前辈的指导下,他很快成长为骨干,即便深入热带雨林时风餐露宿、被蚊虫蚂蟥咬得流血,也未退缩。


    在野外绘制土壤图

    来源 |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1958年,赵其国担任考察队领导,在西双版纳等地开展定位观测。此后近十年间,他们始终扎根野外,提出以热量条件、土壤性质为核心指标的热带作物利用等级评价方案,为热带作物发展规划与布局提供了科学依据。

    20世纪60年代,赵其国加入援古土壤专家组,远赴古巴开展工作。在这里,他完成了1:250000古巴土壤图的绘制,还写下了《古巴土壤》,对当地土壤研究作出了突出贡献。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1965年,赵其国(右1)在援助古巴时为当地技术人员讲解土壤知识

    来源 |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20世纪70年代初,赵其国投身北大荒的开发事业,深入这片荒原开展考察与开荒种粮指导工作。此后8年间,他带领考察队在昔日荒芜的土地上攻坚克难。经过无数人的努力,最终成功开垦出250万亩高产良田,成功增产粮食10亿公斤,也让北大荒成功逆袭为“北大仓”,为我国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

    保沃土

    1984年2月,赵其国主持国家攻关项目“黄淮海平原豫北地区中低产田综合治理开发研究”,治理了8县近13 万亩盐碱、风沙地。3年实现当地粮食亩产与人均收入翻倍。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赵其国(右2)等在黄淮海平原综合开发现场

    来源 |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1985年,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在河南封丘设盐碱地改良试验区。为了做好工作,赵其国每年有7个月左右的时间都在封丘办公。当时条件艰苦,众人搭棚屋、打地铺,靠自行车或步行下田,他们与村民同吃同吃同住,每天靠着红薯、红高粱、红辣椒度日。

    科学试验离不开数据测定,团队坚持手工精准测定水、肥、盐等数据,记录每块田产量。赵其国要求大家:“我们做的工作要对国家负责,自己都不确定的结果千万不要吹。”直到1993年,“黄淮海平原中低产地区综合治理研究与开发”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整个工作告一段落,赵其国才将办公室搬回南京土壤研究所。

    1999年,赵其国牵头组织对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考察活动。这次考察从北到南,历时半个月。从野外考察到室内座谈,从沿途交流到会场讨论,从资料整理到咨询报告形成,整个过程赵其国事必躬亲,倾注了辛勤的汗水。骆永明回忆:“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从土壤化学的微观研究走向区域生态环境的宏观研究,是赵院士提供我向区域、向现实、向实践、向宏观、向中外专家学习的良机,也是他给予我难以忘怀、终生受益的实际锻炼机会。”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2000年11月17日,在香港飞鹅山410米采样点(前排赵其国,后排从左到右分别为

    骆永明、张甘霖、周生路)

    来源 | 骆永明供图

    2001年,赵其国接受了中国科学院地学部的咨询任务,首次对我国东南沿海经济快速发展地区的生态环境变化与保护治理、可持续发展等问题,牵头组织院士专家开展考察活动。考察活动结束以后,考察组提交了《东南沿海经济快速发展地区环境污染及其治理对策》的重要咨询报告。2004年,赵其国和黄荣辉院士带队,再次在我国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进行实地调研,从广州、东莞、香港、厦门、上海和南京等一路走来,所到之处,除了实地考察外,还组织了多场专家研讨会,历时近半个月。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所长沈仁芳回忆:“当时他已经70多岁了,精力非常充沛,总是以饱满的精神参加每个活动,实地考察时甚至是走在我们年轻人的前面,说话总是铿锵有力。这次与赵老师一起的考察,我学到的特别多,对待工作的认真态度,工作起来的雷厉风行,把控大局时的举重若轻等等,都对我后来的工作产生很大的影响。”

    为了总结过去50年中国土壤保护工作的进展、成效与问题,比较分析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差距。2007年6月,赵其国担任首席科学家,牵头组织全国专家撰写中国土壤保护战略的研究报告,历时2年多完成。


    赵其国

    来源 |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让人民“吃得安全”

    “民以食为天,食以健为先。”这是赵其国面向未来农业总结的一句话。他数十年来专注于土壤环境和农业生态,旨在解决老百姓在不同阶段的吃饭问题。为了应对农业环境污染问题,为了让中国人吃得饱、吃得好、吃得健康,赵其国又提出发展生态高值农业的理念,要“洁土净食”,解决“吃得安全”的问题。

    在考察中,无论路途是否遥远,赵其国都要去走一走,看一看。李秀华回忆:“在贵州铜仁考察时,山路十八弯,一会儿往上绕,一会儿向下绕,兜兜转转,每到一个点,赵先生都下车,跟着讲解人员来到田间地头,看休耕作物的生长情况,捏土壤改良后的效果,与大家交流探讨。”

    在考察、调研过程中,赵其国下田不仅用手摸土块、用鼻嗅土块(气味),还用舌头舔土块(味道),这样“全方位”、“立体式”了解农田土壤状况。他就是这样,土壤就是他的命,他把自己融入祖国的土壤中去,用一生诠释着对土壤的爱,实实在在地践行着自己的初心使命。

    作者:南京农业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杨坚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出品

    约稿咨询:

    010-87413545


     
    (文/匿名(若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核实发布者) / 非法信息举报 / 删稿)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昵称为 7bea**** 发布的作品,本文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发布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154208694@qq.com删除,我们积极做(权利人与发布者之间的调停者)中立处理。郑重说明:不 违规举报 视为放弃权利,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有个别老鼠屎以营利为目的遇到侵权情况但不联系本站或自己发布违规信息然后直接向本站索取高额赔偿等情况,本站一概以诈骗报警处理,曾经有1例诈骗分子已经绳之以法,本站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若遇 违规举报 我们100%在3个工作日内处理!
    0相关评论
     

    (c)2008-现在 chouh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