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他身上始终闪耀着共产党人的赤诚与担当”
——记抗战老兵赵球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图为抗战老兵赵球。资料图片
8月13日上午,在海南省海口市的一个小区里,记者跟随海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干警来到抗战老兵、原海南省琼北中级人民法院(现为海南省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法官赵球的家中。
“听说你们来采访,父亲今天特意打扮了一番,早早就等着了。”
98岁的赵球身着素白衬衫、卡其色长裤,脚踩黑色布鞋,在女儿赵薇的搀扶下从卧室走到客厅,尽管行动缓慢,但面带微笑和大家打着招呼。
移步坐在沙发上,女儿在背后放了三个靠垫,虽有些吃力,但他仍挺直着腰身,还指着沙发让大家一起坐下。
目光扫过桌上几本相册和各种奖章,赵球打开了话匣子。
从小就打心底里仇恨日本侵略者
在赵球的回忆中,他的童年是悲惨的。1927年,赵球在广州出生,一家七口靠着父亲拉黄包车过活。日本侵略广州时,家里的房子被炸掉了,父母也先后去世,没有了依靠的赵球只能流浪街头,后来又被卖到东莞农村一户人家,日子过得非常苦。
为什么要参加抗日?
赵球告诉记者,从小他就打心底里仇恨日本侵略者。那时候,老百姓叫东江纵队是“红军”。一天,一帮小朋友约好参加“红军”,有的家长知道后不让小孩去,觉得打仗太辛苦。“但我没有回头路了!”赵球说,自己心里有数,好不容易出来了,不能再回去。
就这样,1943年底,16岁的赵球毅然决然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江纵队第三大队。“我还没有枪高呢!”赵球说,由于年纪小个头也小,他主要负责在队里做通讯、文书、送信、后勤等工作。
1945年2月的一天,是赵球离日本兵最近的一次。
这天,空中突然响起一阵巨大的轰鸣声,一架日军飞机由于故障被迫降落。大队派黄球率领赵球、陈志安等四人组成侦察小分队前去察看情况。日军发现有人,便架起机枪扫射。由于小分队使用的都是手枪,射程短且人数处于劣势,打不到日本人。枪响不久后,附近一个分队赶来参战。经过激烈战斗,8个日军被击毙,其中有1个少将。
那次战斗,冲在前面的黄球身中数弹,倒在赵球怀中,壮烈牺牲,年仅21岁。
讲到这段经历时,赵球眼中泛起了泪花。他缓缓挪动身体,拿起一本泛黄褶皱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两广纵队烈士纪念册》,另一只手举起放大镜,向记者介绍书中的人名:卢照、曾桂林……
有些记忆虽然模糊,但这些烈士的名字却始终记得。赵球坚定地说:“永远忘不掉!”
“父亲经常讲,和那些在革命中牺牲的战士相比,他的贡献真的不大。”赵薇说。
要把每一个案件都力求办到极致
革命事业充满艰辛,组织关爱战士,同时坚持严格要求。有一次,赵球随身携带的枪不见了,他被关了禁闭,后来枪找回来了。赵球讲道,这次经历也让“讲原则、讲纪律、讲忠诚”深深扎根在他的骨子里。
刚当兵的时候,“把日本人赶出中国”是他最朴素的愿望。1947年,解放战争时期,赵球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他说:“满足军事上的胜利远远不够,必须要为党和国家的未来着想,更要为共产主义奋斗到底!”这是他的入党誓言,也成为他一生践行的承诺。
1953年11月,组织安排赵球到法院工作。
赵球不懂法,就跟着法院的专家学、向身边同事请教,自己也不断钻研,并敢于提出见解。他多次表示,不能完全仿照苏联模式,要结合中国国情,建立我们自己的司法制度。
赵球敢讲敢说,后来被打成“右派”。“文化大革命”结束后,赵球回到法院担任刑事审判庭庭长。
集中复查“文化大革命”期间刑事案件和办理“严打”案件的那几年,赵球主动申请办理重大疑难复杂案件,坚持实事求是,一项一项查证事实,严格依法办案。
“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是他坚守的办案原则,更是抗战时期追求正义、勇敢担当、遵规守纪等精神在他身上的延续。
海南高院审判委员会原专职委员曾繁深,当年一进法院就做赵球的书记员。他在接受采访时告诉记者,在一起故意伤害致死案中,距离案发现场15米处有一位目击者,声称凶手穿着白色衣服,但被告人称当时身穿格子衣服。审判委员会的意见不统一。为破解这一疑点,赵球亲自带人到现场做实验,发现“远看非常像白色,近看才能看清楚格子”。随后,结合作案时间、作案动机、持有凶器等,并综合分析后,大家统一了意见。
“不能简单机械办案,有疑问就要问到底,把每一个案件都力求办到极致。”曾繁深说,赵球经常这样讲,也坚持这样做,对待工作非常严谨。
1985年3月,赵球被授予“全国法院先进工作者”称号。
不能忘记“为人民服务”的初心
在赵球的咽喉、右膝盖、右脚踝处,记者清楚看到当年子弹打过留下的痕迹。他从战争中走出来,从来没有忘记“为人民服务”的初心。
有一件事令曾繁深印象深刻。一次下乡办案,赵球等人背着卷宗,卷着裤腿,走了很远的路。傍晚结束工作后,镇上领导准备找车送大家回城。赵球问镇领导:“你们下乡是坐车吗?”镇领导说,路好的时候骑车,路不好就走路。听到这个回答,赵球反问:“如果我们今天坐车去办案,老百姓会怎么看我们呢?”
曾繁深回忆说:“赵老的腿脚不太好。我那时候年轻都觉得很累,但他非常坚持。他说我们打仗、打天下就是为了老百姓,怎么能让他们再受苦!”一次下乡办案,刚下车就遇上大雨,赵球把包中唯一的雨衣给了前来带路的村民,自己却被雨淋透。曾繁深谈及过去这些办案故事,感慨道:“他身上始终闪耀着共产党人的赤诚与担当。他非常注意个人形象,对农民很有感情,艰苦奋斗,刚正不阿,作风优良,在风浪考验中也从未动摇过对党和人民的忠诚。”
有一句话赵球常常挂在嘴边:“事业要有接棒人。”
“我们党一路走来非常艰难。以前打仗的时候,有时候看不到前途,但我一直坚信,即使牺牲了,后面还会有几代人去做这件事情。总有一天光明会来!”所以,无论是工作上的悉心指导,还是生活中的温暖嘱咐,赵球都对年轻一辈饱含期许。
“刚进法院,赵老就跟我说,每个人的办案风格不同,无论跟老法官办案,还是跟年轻法官办案,都是学习的机会。把大家的精华和长处吸收过来,将来你就是优秀的法官。”曾繁深说,赵老经常耐心指导他办案,用行动教会他如何做一名“打击犯罪、保护人民”的刑事法官。
海南省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刑二庭庭长、二级高级法官王东有着同样的体会。他告诉记者,从写判决书开始,赵老就手把手教他,让他受益匪浅。
1989年离休之后,赵球一如既往地关心法院工作,还时常回法院为干警讲授党课。
择一业,终一生。赵球将毕生精力都倾注在党和人民的事业上。作为革命战士,他在困难危险中出生入死,勇敢无畏,从不退缩;作为人民法官,他在司法为民中坚守原则,追求正义,从未动摇。他将革命精神融入人民法院审判工作,用自己的浩然正气鼓励年轻后辈守护公平正义,为人民服务。这是抗战精神的延续,是对审判事业传承的重视,更是他将党和国家的未来深植于心的最好证明。
正如曾繁深所评价:“岁月带走了他的青春年华,却带不走他那份刻在骨子里的正直与热忱。”
“每当有重要纪念活动,那些战友的模样还会浮现在眼前。”前几天,赵球收到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看着胸前的这枚纪念章,他备受感动:“9月3日,我一定早早坐在电视机前,看看天安门……”
来源:人民法院报·1版
记者:张悦
见习编辑:杨鸿|联系电话:(010)67550939|电子邮箱:fyxw@rmfyb.cn
新媒体编辑:马欣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