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在赴吉隆坡对马来西亚进行国事访问之际,习近平主席在当地媒体发表署名文章指出:“80多年前,马来西亚南侨机工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关键时刻奔赴云南,帮助打通滇缅公路这条生命线。这些佳话至今仍在中马两国人民中广为传颂。”
南侨机工是谁?他们如何铸就这段永恒的传奇?他们的故事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艰辛与热血?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联合中共德宏州委宣传部、云南广播电视台推出四集全流程菁彩声制作广播剧《南侨赤子》,以沉浸式声音场景艺术化重现滇缅公路上的抗战史诗,讲述三千“南侨机工”响应陈嘉庚号召,毅然告别南洋,支援祖国抗战,以方向盘作戈矛,穿越枪林弹雨、瘴疠险途,在“死亡公路”上以血肉铸就“不沉补给线”。在血火交织的历史回响中,追忆共赴国难的热血征程,铭记跨越山海的赤子情怀。
三千赤子别南洋
1937年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国沿海主要港口相继沦陷。1938年通车的滇缅公路成为当时中国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唯一国际通道。这条全长1146公里的公路由20万云南各族民众在9个月内徒手开凿,被誉为“中国抗战的生命线”。
然而,当时国内极度缺乏熟练的卡车司机和维修技工,大批国际援助的军事物资难以运抵前线。
1939年,在爱国侨领、南侨总会主席陈嘉庚的号召下,3200余名南洋华侨青年毅然“告别南洋”,组成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他们驾驶卡车穿越滇缅公路的枪林弹雨,抢运军需物资、抢修运输车辆,为抗战筑起了一条“打不垮的补给线”。
1000多名机工为此献出生命,滇缅公路上,平均每公里就有一位南侨机工长眠。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滇缅公路上的“24拐”
她,藏起红妆赴烽火
在南侨机工的传奇故事里,有一位女子,她的经历比小说更跌宕。
“李月眉”,本名李月美。出生于马来西亚槟城一个普通华侨商人的家庭,她自幼接受华文教育,深受中华文化的熏陶。全民族抗战爆发后,李月美积极参与抗日救亡,义演、卖花、募捐,支援祖国。
得知南侨总会招募机工,她毅然报名应征,却因性别原因被拒。为实现报国理想,她剪去长发,化名“李月眉”,女扮男装再次应征,最终如愿以偿。她与3000多名南侨机工一同回国,经昆明集训后,被分配到贵州红十字会担任司机。
在危机四伏的滇缅公路上,李月美以机智勇敢赢得队友信任,积极参与抢运武器和医疗物资,直面敌机轰炸毫不退缩。1940年,她因翻车重伤,被海南籍机工杨维铨所救,后二人结为连理。
李月美康复后重返部队,女性身份曝光,队友们无不震惊,更被她的勇气和无私精神所激励。当时,海内外舆论盛赞她为“当代花木兰”,何香凝为她题赠“巾帼英雄”锦旗。
此后,李月美改任护士,继续为抗战贡献力量,直至胜利后返回马来西亚。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广播剧《南侨赤子》李月美由叶知秋(中)演播
她,一封家书写丹心
1939年,同样来自马来西亚槟城富商华侨家庭的白雪娇,也得知了南侨机工的招募消息,她决定弃笔从戎,化名“施夏圭”报名:“施”是母姓,“夏”为华夏,“圭”谐音“归”,寓意“为华夏而归”。她悄悄辞去教职,积攒路费,直至临行当天才被父亲发现。父母最终含泪尊重她的决定。
离别时父母眼中的不舍、担忧,白雪娇一生都未曾忘却。她回忆说,轮船起航时,父亲冲她挥了挥手,那一刻“父亲孤零零一个人站在码头,衬着血红的夕阳,向我挥手。我望着他孤独的身影,泪水禁不住夺眶而出。”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1939年5月19日,马来西亚《光华日报》刊登的白雪娇家书。
出发前,白雪娇写下一封家书,表达了对父母的愧疚与对祖国的赤诚。“家是我所恋的,双亲弟妹是我所爱的,但破碎的祖国,更是我所怀念热爱的……”
1939年5月19日,马来西亚《光华日报》刊登了这封家书,感动无数华侨。此时,白雪娇已踏上滇缅公路,无畏艰险、风餐露宿,投身抗战。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白雪娇写给父母的告别书(云南省档案馆)
后来,受陈嘉庚先生感召,白雪娇计划奔赴延安,但在邓颖超的劝说下,她留在成都进入齐鲁大学读书,继续从事抗日宣传与伤员慰问,并为南洋报刊撰写战地报道,让海外听见祖国的声音。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白雪娇齐鲁大学毕业照
抗战胜利后,白雪娇回到槟城父母身边,在一所华文学校当校长。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白雪娇带领华校的教师,参照报纸的资料,做了一面五星红旗,在华校的上空升起,这是槟城上空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红旗。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广播剧《南侨赤子》白雪娇由于洋演播
如今,畹町南洋机工纪念馆的钟声依然回荡在参观者的耳畔。这座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与瑞丽自贸试验区、沿边产业园共同构成德宏的“精神坐标”与“经济引擎”。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馆位于云南省德宏州瑞丽市畹町镇,是我国首个以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为主题的纪念馆。(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馆供图)
硝烟散尽,江河依旧奔流。滇缅公路精神正以新的姿态融入新的发展格局。
今天,在建的大瑞铁路与滇缅公路历史线路交织,连同320国道、杭瑞高速共同服务“一带一路”倡议,承担起连通南亚和东南亚的交通运输重任。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来源/中国之声、央视新闻
编辑/赵蕊
审签/明芳
监制/乔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