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中的科学家】专栏
八十多年前,抗战烽火燃起,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科技界展现出高度的民族自觉与担当精神,广大科技工作者毅然实现全面战略转向,将全部智慧投入抗战急需,“用自己的知识为国家、为抗战效力”,筑起了一道烽火中的科技长城。
值此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我们推出【抗战中的科学家】专栏,深切缅怀那些峥嵘岁月中以科学救国的英雄们。他们的精神跨越时空,激励着今天的我们在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继续前行。本期我们为大家介绍其中的代表人物:何泽慧。
烽火连天,山河破碎
有一位科学家
在弹道学的精密公式中埋下救国的伏笔
用科学的力量默默守护风雨飘摇的祖国
自制车床、研制核乳胶
建立中国核试验技术基础
领导研制国际先进水平的核探测器
更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奠定关键基础
她用实际行动诠释何为“科学报国”
她曾说
“只要我一算,一定百发百中”
这不是狂言
而是一名科技工作者在时代洪流中
最为坚定的科学信仰
她就是中国核物理奠基人之一
——何泽慧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何泽慧
1914年-2011年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第一代核物理学家,中国核物理、高能物理与高能天体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首先发现并研究了正负电子几乎全部交换能量的弹性碰撞现象。与钱三强一起首先发现并研究了铀的三分裂和四分裂现象。建国初期,与团队研制成功对粒子灵敏的原子核乳胶探测器。在领导建设中子物理实验室、高山宇宙线观察站,开展高空气球、高能天体物理等多领域研究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选择
从江南水乡到清华校园
1914年3月5日,何泽慧出生在苏州的一个书香世家。父亲何澄曾东渡日本留学,是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早期会员之一。她母亲王季山的家族是著名的科学望族,同时极为重视女性教育。受到家庭熏陶,何泽慧自幼慧根深厚,天资聪颖。
1932年,在国难当头的形势下,受家族“科学救国”理念的影响,何泽慧没有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艺术专业,而是选择了与军工相关的物理专业,前往“名师云集、盛极一时”的清华大学物理系就读。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1935年,何泽慧在北京的家中。
在战争年代,物理系的招收要求非常严格,尤其对女生的招生条件更显苛刻。那年考上清华物理系的一共是28人,其中只有10个女生。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教授们普遍认为女生学物理太辛苦,而且学不好,于是纷纷劝她们转系或者退学。何泽慧不服气,找当时清华理学院院长叶企孙据理力争,叶教授最后同意让她留下,而其他很多女生最终都选择转系或退学。就这样,何泽慧进入清华物理系,和她未来的丈夫——“两弹一星”元勋钱三强成了同班同学。
使命
学习是为了更好地战斗
1935年12月9日,北平学生展开抗日救亡运动。周培源开设了“弹道学”课程,启发学生们将物理学用于保家卫国的战斗中。何泽慧的弹道学成绩名列前茅。
1936年,何泽慧、钱三强大学毕业,当时整个物理系只有10个人顺利毕业,在这10人中,何泽慧的论文成绩名列第一,排第二的就是钱三强。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1936年,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合影。(前排右二何泽慧,前排左一王大珩,后排左一钱三强)
毕业后,何泽慧的求职之路并不顺利。抗日烽火蔓延,班里的很多男生都被分配到南京军工署,而她因为是女生被拒之门外。正当何泽慧苦于找不到工作时,山西省政府传来一个好消息,政府资助山西籍学子出国留学,何泽慧的祖籍正是山西。
这一消息让何泽慧再次看到曙光,她立马回山西办理手续。当时到德国留学最便宜,于是,她选择了德国柏林高等工业大学技术物理系的实验弹道学。这一专业保密程度很高,从来不收外国人,也不收女生。
何泽慧就去找系主任克兰兹理论。在去见克兰兹之前,她已经了解清楚,克兰兹曾经在南京军工署任军事顾问,帮助中国抵抗日本侵略者。于是,何泽慧就对克兰兹说:“你可以到我们中国来,当我们军工署的顾问,帮我们打日本鬼子。我为了打日本鬼子,到你们这里来学这个专业,你为什么不收我呢?”
这一番言论,让克兰兹教授无言以对。他本人对当时中国被日本侵略的遭遇也很同情,于是就破例接收何泽慧为技术物理系研究生。这是柏林高等工业大学技术物理系成立以来第一次招收外国学生,也是实验弹道专业成立以来第一次招收女生。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何泽慧仍在德国进行弹道学学习,与国内亲人失去联系,国家遭受日寇的践踏,这一切家国苦难都使处于德国的何泽慧更加坚定了“科学救国”的初衷。1937年9月3日,她与姐姐何怡贞的通信中表明了她以弹道学为国效力的心迹:
“我学的弹道学,也许兵工署就要来电报请我回去服务,不是中国兵发炮发不准,放枪放不准吗?其实只要我一算,一定百发百中!他们不早些请我,不然日本兵早已退还三岛了。……今日报载日军沿沪宁路西进,苏州不免招难,心颇不安。”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1937年9月,何泽慧在德国留学期间写给姐姐何怡贞的信。
攻坚
战争阻挡不了科学的脚步
1940年5月,何泽慧顺利获得工程博士学位。毕业后的何泽慧想立刻回国,为国家效力。不料二战爆发,被迫滞留德国。回国无望的何泽慧在柏林度过了非常艰难的三年。在此期间,她与拉贝成为朋友,是唯一一位见证了拉贝日记记录的日军侵略暴行的中国人。
1946年,何泽慧前往法国巴黎与钱三强结婚,婚后两人一起在法兰西学院原子核化学实验室和居里实验室从事原子核物理实验研究。同年12月,夫妻二人宣布了他们震动国际学界的新发现——铀核的三分裂、四分裂现象。他们也因此被称为“中国的居里夫妇”。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1946年,钱三强、何泽慧在法国云雾室设备上做实验。
归来
让核物理在中国生根发芽
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何泽慧和钱三强始终没有忘记出国学习的初衷,一心要回到祖国,使原子核物理这门新兴科学在祖国的土地上生根、开花、结果。
1948年6月,何泽慧和钱三强历经艰辛回到祖国,投入我国物理事业的建设中。
新中国成立伊始,国家正处于亟待建设的阶段,面对仪器设备十分简陋的情况,夫妇俩每人骑一辆自行车在旧货店和废品收购站里寻找旧五金器材和电子元器件,自己画图动手制造简易车床。正如她所说:
我们早知道国内的情形,回来并不是来享受的,而是来吃苦的。希望在自己国家的环境里,领导本国的青年做一些事,创造一些工作。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1957年,何泽慧在家工作。
她带领团队制成了主要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核乳胶,建立了我国核试验技术的基础;深入进行中子物理和裂变物理的基础科学研究,为开拓中国中子物理与裂变物理实验领域的工作作出重要贡献,使中国快中子实验工作很快达到当时的国际水平;她也为中国首颗原子弹的成功试验作出了重要贡献;她担任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所长期间,主管宇宙线的研究工作,推动了我国宇宙线超高能物理及高能天体物理研究的发展……
牢记科研报国初心的同时,何泽慧也重视人才培养。在她的带领和影响下,一批年轻人迅速成长为我国原子核科学和空间科学事业各方面的骨干力量。直到耄耋之年,她仍然坚持全天上班,她把自己全部的时间精力倾注在祖国核物理科学事业上。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素材来源:中国科学家博物馆、科技日报、中科院之声
设 计:袁 也
责 编:邓涵文
审 核:张敬一
值班编委:谭华霖